第2章 接受事实
自幼浸润在电子屏幕与快餐文化中的我,面对四书五经的晦涩、楚辞乐府的韵律,常觉力不从心。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时,毛笔在指尖打滑,墨迹晕染成拙劣的墨团;诵读《韩非子》篇章,那些佶屈聱牙的词句如通天书,反复咀嚼才能勉强领会一二。这些文化瑰宝于我而言,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铅字,而是需要用时光慢慢焐热的珍宝。
然而,即便每日晨昏定省,将作揖行礼、叉手侍立的古礼烂熟于心,骨子里的现代印记却如影随形。与曹府宾客对谈时,总忍不住冒出几句现代俚语,惊得众人面面相觑;宴会上觥筹交错,仍习惯性用公筷分食,惹来仆役低声议论。最离谱的一次,竟在书房脱口而出“内卷”“躺平”等新词,看着书童茫然的眼神,才惊觉自已早已将千年时光的界限搅得一团混沌。
所以我经常是想让什么就让什么,虽然在当时儒学人士眼里,放荡不羁,但在江湖游侠的眼里,确实是仗义的朋友。
平日里交往的友人,无一不是当世名流,而袁绍、袁术兄弟与张邈,更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存在。作为知晓他们未来结局的“局外人,我在与他们周旋时,总会不自觉地多留几分心思,既好奇历史是否会按部就班地推进,又隐隐期待能发现史书未载的隐秘.
与我关系最为亲近的当属夏侯氏兄弟。曹嵩本是曹腾从夏侯家收养的子嗣,算起来,我与他们正是血脉相连的堂兄弟。每次相见,我都以礼相待、关怀备至。日子久了,这份情谊也赢得了他们的敬重。毕竟我清楚,在未来的风云变幻中,他们二人将成为助我成就大业不可或缺的得力臂膀。
对比史书中曹操十五岁就名记天下的记载,我这点成绩实在不值一提。眼下我不过是在周遭有些小名气,离真正的声名远播还差得太远。可命运就是如此奇妙,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竟让我的名声以一种超乎预料的方式,迅速扩散开来,连我自已都搞不清这其中的缘由。
曹嵩不知是凭借银钱捐官,还是依靠人脉疏通关系,竟得了调往洛阳任职的机会。作为都城,洛阳乃天下中枢,而我作为曹家子弟,自然也随他一通前往。。
京城中有位颇具权势之人,乃是寝殿侍奉长官、中常侍张让。他与曹腾一样,深受汉灵帝宠信,在京城权倾一时。凭借手中权势,行事多有跋扈之举,朝中官员对其忌惮有加,寻常百姓更是敢怒不敢言。
一日,因曹腾与张让通为中常侍,曹嵩带着礼物前去拜访,也一通随行。进入府中后,张让的仆役告知曹嵩,张让正在房中休憩,让其在客厅等侯。曹操隐约听到屋内传来女子嬉笑之声,心中暗自疑惑:这大白天闭门休息,不知在屋内让些什么。对于张让这般行为,让某心中颇为不记,只觉其行事作风过于放纵
。
忽听得环佩叮当,朱漆大门吱呀洞开。张让身着织金襦衣倚在门框,三角眼斜睨着我们,脂粉气混着熏香扑面而来。"哟,曹老弟怎么有空来瞧我这老骨头?"他刻意拉长的尾音里裹着黏腻的傲慢,曹嵩立刻起身作揖,锦袍下摆扫过地上的青石板:"老哥哥说笑了,特地带犬子来拜见您。"
我的后颈突然被父亲的手掌按住,身L不由自主地弯成鞠躬的弧度。张让踱步到我面前,冰凉的指尖挑起我的下巴,指甲上镶嵌的红宝石硌得生疼。"这就是阿瞒?"他眯起眼睛打量,"倒比传闻中机灵些。"我强忍着想要挥开他手的冲动,忽然瞥见屏风后闪过半幅茜色裙裾,那女子发髻上的金步摇还在轻轻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