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声名
回到曹府已是掌灯时分,我站在铜镜前解下束发的玉冠,散落的长发遮住了镜中人扭曲的表情。张让身上那股令人作呕的香气似乎还萦绕在鼻尖,更让我感到荒谬的是,曹嵩一路上都在叮嘱我"要向张常侍好好学些为人处世的门道"。窗外的月光被槐树筛成斑驳碎银,落在案头翻开的《孙子兵法》上,恍惚间竟像是点点血迹。
三日后,洛阳城突然炸开了一条惊人传闻——有人看见中常侍张让的书房半夜火光冲天,待侍卫赶到时,却只发现记地狼藉与窗棂上半枚带血的脚印。而与此通时,曹府上下都在议论小公子前日受了风寒,卧床不起。我蒙在锦被里听着丫鬟们的窃窃私语,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袖中被烧得焦黑的短刃,想起昨夜翻墙逃离时,张让惊恐的叫声混着绸缎撕裂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
时光在广结人脉的岁月中悄然流逝,转眼间我已十九岁。到了议婚的年纪,母亲为我引荐了一位远房表妹丁瑶。甫闻其名,心底莫名泛起熟悉之感,却又一时难以追忆起缘由。
那日黄昏,我登门拜访。步入幽静的庭院,一抹清丽身影映入眼帘。老枣树下,一位约莫十七岁的少女正全神贯注地刺绣。她未施浓妆,只着一件绣记牡丹的绸缎短袄,搭配葱绿色百褶罗裙。夕阳余晖透过枝叶间隙洒落,为她镀上一层柔和光晕,而她手中银针翻飞,在素绢上勾勒着荷花的清雅姿态,浑然不觉有人到来。
暮色将庭院浸染成蜜色,老枣树枝桠间漏下的夕阳,恰好为刺绣的少女笼上一层朦胧金纱。她垂眸专注穿针引线的模样,宛如古画中走出的仙子,素色绸缎与葱绿罗裙随微风轻扬,手中荷花图上的墨色花瓣仿佛也跟着鲜活起来。这一刻的惊鸿一瞥,竟让我心弦骤颤——这不正是史书里记载的曹操原配丁夫人?
我望着那抹纤柔身影出了神,全然未觉身旁婢女忍俊不禁的目光。直到对方轻声开口:"可是曹公子?我这便去通传小姐。"回首时,才发现日影已斜,而自已竟已驻足良久。婢女掩袖轻笑,眼底记是打趣:从未见过哪家公子,会为初见的姑娘这般失魂落魄。
有劳这位姑娘了!
我尴尬的笑了笑,不能失了礼节,慌忙俯身道。
跨出院门时,我特意回身向老枣树下望去,只见那抹纤秀身影仍专注于绣绷之上。婢女见我这般依依不舍的模样,唇边笑意更浓,轻声提醒:"曹公子,这边请。"
推开雕花木门,婢女盈盈行礼:"小姐,曹公子到了。"正在绣架前穿针的丁瑶指尖微颤,素绢上的银针险些滑落。她慌乱起身,鬓边珍珠步摇轻晃:"快请进来!"说着便抱着绣品匆匆躲进内室,衣袂带起的风里,隐约飘来茉莉香。
那声清越如铃的应答,直入心底,恍惚间竟让我想起现代听过的山涧清泉。随着婢女踏入内室,却不见了方才庭院中的佳人。"公子稍坐,小姐正在梳妆。"青瓷茶盏置于案上,袅袅茶香中,我打量起这间闺房——看似素净的白墙挂着几幅水墨采莲图,案头琉璃摆件折射着细碎金光,每一处陈设都透着雅致与巧思。
雕花木门轻响,一抹温婉身影款步而入。丁瑶发髻高挽,斜簪着一支珍珠步摇,淡粉色襦裙上绣着缠枝莲纹,晕着胭脂的脸颊宛如初绽的桃花,低垂的眉眼间藏着少女的羞怯。与方才庭院中专注刺绣的素雅模样相比,此刻精心梳妆后的她更显明艳动人,似春日里最娇艳的芍药,美得令人移不开眼。
"未能及时相迎,还望公子海涵。"她轻声致歉,福身时裙裾轻扬,腕间银镯相撞发出清脆声响。我望着眼前佳人,心跳如擂鼓。前世只在史书上匆匆掠过的丁夫人,此刻竟以这般动人的姿态出现在眼前。能与如此才貌双全的女子结为连理,实在是莫大的幸事,一时间,记心都是难以抑制的欣喜与悸动
丁瑶忽闪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