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射。李将军环视了一圈,美国那边已经完成了最后的燃料加注,预计三天后发射。我们的时间窗口只剩下4时。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所有人都明白这次评审的重要性。中美两国的火星竞赛已经进入最后关头,谁先成功登陆火星,谁就能在太空探索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data-faype=pay_tag>
现在请各部门汇报准备情况。李将军说道,先请燃料试验组扎西同志汇报。
扎西站起来,深吸一口气:报告首长,燃料试验组经过三个月的测试,新型生物燃料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燃烧效率比传统燃料提高8%,有害排放降低95%,完全符合环保标准...
慢着。一个声音打断了扎西的汇报。
坐在专家席第一排的陈教授站了起来。陈教授六十多岁,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的眼镜,是国内燃料技术领域的权威专家。
扎西同志,你说的这些数据都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得的吧陈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平静但带着质疑。
是的,陈教授。但我们也进行了多次实地测试...
实地测试陈教授冷笑一声,你们的实地测试能模拟真实的太空环境吗能模拟等离子体环境下的极端条件吗
扎西感到一股压力,但还是镇定地回答:我们使用了最先进的模拟设备,基本能够还原太空环境的主要特征。
基本陈教授的声音提高了几度,扎西同志,这是载人火箭,不是儿戏。基本够用是什么概念
台下开始有人小声议论。扎西知道陈教授是故意刁难,但在这种场合,他必须拿出有力的证据。
陈教授,我们的测试数据显示,生物燃料在各种模拟环境下都表现稳定。扎西拿出一叠资料,这里有详细的测试报告。
陈教授接过资料,快速翻阅了几页,然后摇摇头:扎西同志,你这所谓的环保燃料,在等离子体环境下推进效率下降15%,你拿什么保证火箭能够突破大气层拿你的一腔热血吗
这句话说得很重,台下议论声更大了。李将军皱起了眉头。
扎西感到血往上涌,但他努力保持冷静:陈教授,您说的15%数据从何而来我们的测试结果显示效率下降只有3%,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
3%陈教授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我们传统燃料技术研究院的独立测试报告。在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环境下,你们的生物燃料推进效率确实下降了15%。而且燃烧不够充分,会产生大量积碳。
扎西接过报告一看,确实是权威机构出具的,上面的数据和自己掌握的完全不同。他的心沉了下去。
坐在陈教授旁边的几个专家也开始发言。
我觉得陈教授说得有道理。新技术虽然环保,但可靠性确实是个问题。
是啊,这次发射如果失败,损失太大了。
传统燃料虽然污染大一些,但技术成熟啊。
扎西环顾四周,发现原本支持他的几个人也开始犹豫了。项目总指挥李将军脸色越来越难看。
扎西同志,你对陈教授提出的数据有什么解释李将军沉声问道。
扎西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额头上开始冒汗。他知道这个数据如果属实,那么生物燃料项目就彻底完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关系到国家在太空竞赛中的地位。
首长,我需要核实这个数据的具体测试条件。我们的实验结果和这个报告存在很大差异。扎西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镇定。
陈教授似乎早就料到扎西会这么说:测试条件都写得很清楚,温度2000摄氏度,压强50个大气压,完全按照真实的火箭燃烧室环境设计的。
扎西快速看了看报告,测试条件确实没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