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四节 小说中的现代意识:《山上的小屋》
起通宵来。“清理抽屉”无疑隐喻着重建秩序和正常理性的努力,这一行为同寻找“山上的小屋”一样,在小说中看不出成功的希望,但却非常显明地传达出了对生存之恶的反抗意识。

    《山上的小屋》记录了一种对于现实生存的特殊把握,写出了生存中的噩梦般的恶与丑陋的景象,也刻画出了人们找不到救赎与解脱的焦虑体验,但同时这描写包含了否定的向度,它将生存揭示得如此令人厌恶,也即是表明了它的无意义。这篇小说引人注目的地方还在于,它开拓了一种非常态的语言和审美空间,语意上的含混和不合逻辑、审美上的恶感与虚幻性,都是借以表达那种噩梦感受的不可分割的形式,与此同时,这也就造成了作品独特的审美效果:仿佛有一道超现实的光亮撕裂了生存的景象,而把它背后那种种晦暗的所在都呈现了出来。

    注释:1 如袁可嘉、朱虹等。“中国新诗派”成员袁可嘉就是自70年代末起译介西方文学的中坚,由他主编的四大卷《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影响广泛;而后来竭力鼓吹“现代派文学”的徐迟,早年就是一位现代派诗人,这也可以看到本世纪接受外来文学的延续性。

    2 参阅《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廖亦武主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4 月。

    3 《今天》杂志是由“今天文学研究会”创办的一份民间文学双月刊。1978年12月23日创刊,到1980年12月底为止,共出刊物9 期。另有《今天》文学丛书、《今天》文学研究会资料等出版。其主要编辑成员有北岛、芒克等。

    4 参见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载《光明日报》1980年5 月7 日。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载《诗刊》1981年第3 期;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载《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 期。

    5 参见北岛的,初刊于《今天》文学双月刊创刊号,其中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句。《纪念碑》则是江河的代表作,初刊于《诗刊》1980年10月号。

    6 引自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评中国诗歌的现代倾向》。

    7 其实对新诗潮最早责难的著名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发表于《诗刊》1980年8 月号)首先就是针对杜运燮的诗作提出尖锐质疑的,杜诗发表于当年1 月号的《诗刊》。

    8 参阅本书第11章第1 节。

    9 参阅陈思和《文学创作中的现代反抗意识》,见《笔走龙蛇》,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5 月版,第77-105页。

    10《致橡树》初刊于《今天》第1 期(1978年12月),后收入阎月君等编《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11《双桅船》,收入《朦胧诗选》,第51页。

    12《绝对信号》,1982年11月首演于北京。剧本初刊于《十月》1982年第5 期。

    13《山上的小屋》,初刊于《人民文学》1985年第8 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目录 > 第四节 小说中的现代意识:《山上的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