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节 无名状态下的个人写作立场
在80年代末遭到了严重挫折,很多作家都已放弃对社会理想或时代主题的盲目认同;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大潮猛烈地冲击了传统意识形态的陈旧格局,文学无法再继续承担对社会理想的许诺和表达。作家们不再依照对社会的共同理解来进行创作,而是以个体的生命直面人生,从每个人都不相同的个人体验与独特方式出发,来描述自己眼中的世界。在这种情形之下,文学看来是彻底丧失了80年代那种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但其实立足于个人立场的文学叙事并没有使文学本身遭遇绝望,也许倒是回归到文学本体的起点,它因而可以打破以前强加于文学之上的宏大叙事模式,转向更贴近生活本身的个人叙事方式,并且也真正地建构起丰富和多元的文学景观。90年代的文学仿佛是一个碎片中的世界,作家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写作:有的继续坚持传统的精英意识,有的则走向广大的民间世界,有的认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通俗文学倾向,或者还有人转向极端化的个人世界,勾画出形色各异的私人生活……无论这种无名状态初看上去显得有多么陌生,抑或令人感到非常不适,但它毕竟使文学摆脱了时代共名的制约,在社会文化空间中发出了独立存在的声音[3].这种无名状态下的个人化倾向,最明显地体现在由原来的第三代诗人所写作的小说中,韩东和朱文的作品是其中较典型的代表。它们延续了在诗歌领域中的反社会文化、倾向于日常性的特点,只是在90年代的文化背景中可以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韩东的短篇小说《掘地三尺》、《田园》等,它们都写文革中的故事,但完全是以纯真无知的孩童视点来看那个时代,所以在作品中没有规范的时代共名话语,而纯粹表现为个人对时代的理解,这些小说都因此还原出了不受政治话语制约的日常生活情景。再比如他的中篇小说《障碍》,写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在自己的性欲望和世俗道德之间感到的心理障碍,尖锐地表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描绘出这一代人渴望自我确立的艰难境况。朱文的小说如《食指》、《去赵国的邯郸》、《尖锐之秋》等,则主要刻画出了个人世界中支离破碎、空虚焦虑的人生图景,所描写的内容正如小说文本的结构形式,往往显得凌乱松驰,充满了压抑与沉闷的延宕。虽然这些小说的内容看来极其琐碎而又微不足道,但所有这些对茫然和焦虑状态的描写,都是出自于个人生活中的独特话语表达,这既是一种个性化的叙事策略,也更是对一种实际精神状况的自我写照。韩东与朱文的小说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格,并对同年龄或更年轻的作家产生了影响,包括70年代出生的新作者在内,有一大批文学新人都是仿照了韩东和朱文这种个人化的创作倾向与叙事方式登上了文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体现出强烈的个人化倾向,并不意味着文学就此已完全放弃了对时代与社会的承担。事实上,真正的个人化存在方式必然离不开对时代的关心与对现实的思考。个人立场在90年代文学中得到强化,不仅仅如像韩东、朱文、陈染、林白等作家那样对社会的拒绝和批判充满了个人性的因素,更多的是表现为由个人的视点出发去理解社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态度和情感。比如许多早在80年代就已开始写作的作家,包括那些曾经致力于建构宏大叙事的知青一代作家,他们都以非常个性化的方式来抒写他们体验到的时代精神状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些作家包括张承志、张炜、王安忆、韩少功、史铁生、李锐、刘震云、余华、莫言、王小波等等,他们或者开创了新的个人叙事风格,或者从独特的视点出发对中国历史重新做出阐释,或者在对时代的思考中融入个人生命中最隐秘的经验,或者是在对以往宏大叙事进行解构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或者把个体心灵与广大的民间世界结合在一起来抒写,也或者干脆是从最本己的生命力出发去破除一切社会文化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目录 > 第一节 无名状态下的个人写作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