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节 个人对时代的反省:《叔叔的故事》
精神都只是后来赋予的虚伪假象。再来看小说中分析性虚构的运用。比如叔叔离婚的一段情节,叙述者没有采用叔叔本人的叙述(即他离婚不仅不违背道德,更无损其人格),而是以叔叔在小镇结婚后的一次桃色事件作为叙述起点,然后依照逻辑分析编出后面的情节:叔叔的婚外恋败露后,妻子以粗鲁的方式维护他的人格,表面看来是为他挽回尊严,其实却在精神上给了他致命一击。从此叔叔变得怕老婆了,他的婚姻生活变成了苦难,只给他带来屈辱和不幸,而他整个人也就完全消沉下去,彻底遗忘了理想主义的人生信念,而成为一个生存主义者甚至肉欲主义者,他的精神世界呈现出极丑陋的面目。叔叔既有了这番心理上的隐秘经历,当他日后成名并开始新生活时,当然不能再容忍这段往事对自己的损毁,他要灵魂新生,必将不愿再维持那段婚姻了。至此,叙述者通过自己的分析圆满完成了对这段情节的叙述,同时也彻底揭露出叔叔的精神世界与人格力量根本就是不堪一击的。

    整篇小说就以这种拆解意义的方式叙述下去,最终要说明叔叔的那个警句:他究竟何以会发现自己不是幸运者。为此小说中设下了两个重要的动机,即叔叔的精神世界其实并非神圣高尚,以及他在小镇上曾有过堕落的生活。这样一来,尽管叔叔在文革后成了知名的作家,为自己塑造起了社会英雄般的崇高形象,但他仍时时感到一种潜在的危机,他愈想要摆脱自己丑陋的过去,就愈加被套上了精神桎梏。当他面对新鲜的生活渴望改变自己时,却无法获得真正自由的心态,这就使他彻底丧失了真正的快乐,而且还濒临了“虚无主义的黑暗深渊”.小说最后,两个年轻的人物在精神上最终击垮了叔叔。先是叔叔想要亲近一个德国女孩,却在她眼中看到一种厌恶和鄙夷的神情,这显然是成名后的叔叔从未遭遇到的,他突然破口大骂起来,“骂的全是他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小镇里的粗话俚语”,就在这一刻,他“重又变成那个小镇上的倒霉的自暴自弃的叔叔”. 他顿时“觉得自己无可救药了,一无希望了”. 随后,叔叔那个早已经被他遗忘了的、小镇上的儿子大宝来找他了。由于两人感情的隔膜与相互的敌视,于是爆发了父子间的一场殊死搏斗,叔叔尽管最终打败了自己的儿子,但在他心中却真正有了一种被打败的感觉:“将儿子打败的父亲还会有什么希望可言?……叔叔不止一遍地想:他再也不会快乐了。他曾经有过狗一般的生涯,他还能如人那样骄傲地生活吗?他想这一段猪狗和虫蚁般的生涯是无法销毁了,这生涯变成了个活物,正缩在他的屋角,这就是大宝。”叙述者经过这段情节的演绎,终于揭开了叔叔不幸的根源,即在他那光彩照人的形象之下,还有着一个曾经丑陋的自我,而在他那得意辉煌的现在背后,还存在一段卑贱屈辱的过去;叔叔尽一切力量来摆脱他的丑陋和屈辱,但他却没有想到,这丑陋和屈辱其实就是他的自我和过去的全部,甚至就连他现在的光彩和辉煌也正建立于其上。当他一旦由于现实的变故醒悟过来,那一切虚浮的假象在顷刻间就崩溃了,叔叔不得不面对自己那黑暗的心灵,完全丧失了自我救赎的可能。<dfn>http://www?99lib?net</dfn>

    由此“叔叔的故事”中所有那些虚假的神圣与高尚都被拆解掉了,显现出一个时代的荒芜与丑陋。叙述者在小说的最后说:“我讲完了叔叔的故事后,再不会讲快乐的故事了。”这里表现出王安忆对于更年轻一代人的看法:他们是既无信仰也无责任的一代,他们的追求是做自由快乐的游戏主义者,但是事实上他们的游戏既不快乐也不自由。在作者看来,只有真正严肃的悲剧感才能够成就这代人的自我救赎,而叙述者讲这个故事的初衷就是想要获得这样一个机会。他选择了被认为具有坚定信仰和强大高尚的精神世界的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目录 > 第三节 个人对时代的反省:《叔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