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诗杰白居易才情:文采斐然,诗歌传世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唐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时代。历经安史之乱的巨大创伤,大唐帝国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势力割地自雄,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经济也遭受重创,民生凋敝。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学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文人们渴望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唤起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诗歌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形式之一,成为了时代的强音。

    白居易,这位生活在唐朝中期的伟大诗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唐代诗坛的天空。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以其独特的文采和深刻的思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白居易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文学主张如同璀璨的明灯,照亮了唐代诗歌发展的道路,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有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批判,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有对美好爱情的赞美歌颂,也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其诗歌风格质朴自然、通俗易懂,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使得普通百姓也能理解和欣赏。这种通俗易懂的风格不仅适应了中唐时期文化普及的需求,也打破了贵族文学的垄断,让诗歌真正走向了大众。

    本文将深入探讨白居易的才情与诗歌成就,通过对他生平经历、文学主张以及具体作品的剖析,展现白居易如何在唐诗发展的长河中独树一帜,其诗歌又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从而揭示文采斐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历史价值。

    一、白居易的生平与思想

    21

    早年经历与仕途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幼年时便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和对诗歌的热爱。他勤奋苦读,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前行。贞元十六年(800

    年),白居易考中进士,这不仅是对他才华的肯定,也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往仕途的大门。

    在仕途上,白居易怀揣着“兼济天下”的理想,积极投身于国家的政治事务。他被任命为校书郎,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元和元年(806

    年),白居易参加制举考试,次年授盩厔县尉。在盩厔县尉任上,他深入了解民间疾苦,积极处理政务,积累了一定的基层治理经验。同时,他也开始创作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反映了他对社会的观察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元和三年(808

    年),白居易被召回长安,任左拾遗。左拾遗是一个谏官职位,主要职责是向皇帝提出建议和批评。在这个岗位上,白居易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正直和勇气。他敢于直言进谏,对朝廷的不合理政策和官员的腐败行为进行揭露和批判。他在《论制科人状》等奏章中,言辞激烈地批评了朝廷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弊端,引起了朝廷的重视。然而,他的直言不讳也触怒了一些权贵,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元和十年(815

    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势力派人刺杀身亡。白居易认为这是朝廷的奇耻大辱,他不顾自己职位较低的身份,率先上书请求缉拿凶手,严惩凶手。然而,他的这一举动却被一些权贵视为越职言事。再加上他平日里的一些主张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对白居易进行诬陷和打压。最终,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次贬谪是白居易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使他的思想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22

    文学主张

    白居易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提出了新乐府运动的主张。新乐府运动是他与好友元稹共同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简介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目录 > 第二十三章 诗杰白居易才情:文采斐然,诗歌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