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八章 周世宗斥冯道:力纠时弊,重振朝纲
    一、历史舞台的转折与君臣博弈

    (一)时代背景

    公元十世纪初,中国历史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在短短五十多年间,中原大地先后更迭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周边还并存着十个割据政权。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止,社会经济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颠沛流离,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与此同时,传统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也在战乱的冲击下逐渐崩塌。礼崩乐坏,忠君思想受到严重挑战。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官员们的忠诚和操守变得模糊不清,逐利和自保成为了他们的主要行为准则。政治上,贪污腐败盛行,官场风气极差。冗官现象严重,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地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秩序。

    (二)周世宗柴荣的改革雄心

    在这样的乱世中,后周世宗柴荣登上了历史舞台。柴荣出身于显赫家族,自幼聪慧过人,胸怀大志。即位后,他深知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柴荣有着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他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实力。

    他希望通过改革,摆脱五代的积弊,建立一个强大而有序的国家。柴荣深知,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一批忠诚、有才能的官员来协助他。然而,当他审视朝廷时,却发现官场中充满了因循苟且、贪污腐败的现象,这让他深感痛心和忧虑。而冯道,作为当时朝廷中的重要官员,成为了柴荣改革的焦点。

    (三)事件核心

    冯道在五代时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历仕四朝十帝,始终位居高位。周世宗柴荣对冯道的不满,源于冯道的处世态度和为官之道,这与柴荣力图改变五代积弊、重振朝纲的改革理念发生了冲突。柴荣斥责冯道,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行为提出批评,更重要的是要借此机会整顿朝廷的风气,树立君主权威,为改革扫除障碍。

    二、冯道的政治生涯与五代特色

    (一)冯道其人:多重身份的角色剖析

    1

    仕途轨迹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他出身于普通农家,从小就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后唐庄宗时期,冯道以才学出众进入仕途,担任翰林学士。此后,他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为官,历经了多次政权更迭,却始终能够保持高位。

    在后唐时,冯道受到明宗的赏识,官至宰相。他积极协助明宗进行政治改革,整顿吏治,减轻百姓的负担,为后唐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在后唐末年,政治局势动荡,冯道在政权的更迭中逐渐陷入了困境。后晋建立后,他再次出仕,但由于后晋与契丹的关系复杂,他在政治上受到了一定的排挤。后汉时期,冯道继续在朝廷中任职,尽管他小心谨慎,但还是经历了不少政治风险。直到后周建立,柴荣即位,冯道再次面临着新的挑战。

    2

    治理才能

    尽管冯道的仕途充满了波折,但他并非是一个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官员,他在治理地方和推动文化建设方面有着卓越的才能。在地方任职时,他关心百姓的疾苦,积极推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努力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他注重水利建设,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冯道最大的贡献是主持了《九经》的雕版印刷工作。在五代时期,战乱频繁,许多珍贵的典籍都遭到了破坏和散失。冯道深知文化和知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对《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左氏传》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简介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目录 > 第十八章 周世宗斥冯道:力纠时弊,重振朝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