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寇准谋国:忠肝义胆,力保江山
一、乱世求变,名臣崛起
北宋初期,表面上呈现出统一与稳定的局面,实则暗藏着诸多的危机与挑战。经历了五代十国长期的战乱纷争,中原大地百废待兴,而此时,外部强敌环伺,辽国作为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对北宋的领土和主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北宋内部也面临着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例如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日益严重,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积贫积弱的困境逐渐凸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宋真宗赵恒登上了皇位。然而,真宗皇帝性格优柔寡断,在面对诸多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决策时,常常犹豫不决,这使得朝廷内部缺乏一位能够力挽狂澜、铁腕改革的领军人物。
寇准,这个出身于陕西华州下邽的寒门子弟,自幼便胸怀大志,勤奋好学。他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了仕途。然而,初入官场的他,由于性格刚直不阿,不善于趋炎附势,常常得罪权贵,因此在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屡次遭到排挤和打压。但寇准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将这种挫折视为磨砺自己的机会,在困境中不断砥砺前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以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朝堂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为北宋的稳定和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二、澶渊之盟: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
(一)辽国南侵:北宋面临存亡危机
北宋景德元年(1004
年),辽国在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带领下,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迅速逼近北宋的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辽军的此次南侵,来势汹汹,其锋芒直指北宋的统治核心地带,北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北方边境的百姓陷入了恐慌之中,纷纷逃离家园。消息传至京城,朝野震动,人心惶惶。许多大臣主张迁都以避辽军锋芒,其中以王钦若和陈尧叟为代表。王钦若建议真宗逃往金陵(今江苏南京),而陈尧叟则劝其前往成都。真宗在他们的蛊惑下,也产生了动摇,一时间,朝廷内部分歧严重,局势陷入混乱。
(二)寇准的果敢决策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寇准挺身而出。他力排众议,坚决反对迁都之议,慷慨激昂地对真宗说道:“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奈何弃宗庙社稷,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敌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寇准深知,一旦朝廷选择迁都,不仅会极大地动摇民心士气,使北宋失去抵抗的意志,而且会让辽军更加轻视北宋,从而得寸进尺。只有皇帝亲征,才能向将士们表明朝廷抗敌的决心,振奋士气,凝聚人心,给辽军以强大的心理震慑,才有可能扭转战局。
(三)澶州之战的决胜细节
在寇准的极力劝说下,真宗最终下定决心亲征澶州。寇准亲自随军前往,负责指挥调度。当真宗的大军抵达澶州时,辽军已经兵临澶州北城之下。澶州城横跨黄河,分为南北两城,中间以浮桥相连。寇准深知澶州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一旦澶州失守,东京将直接暴露在辽军的铁骑之下。于是,他果断地请求真宗登上澶州北城城楼,以鼓舞士气。
真宗在寇准的陪同下,登上城楼。城下的宋军将士们看到皇帝亲临,士气大振,欢呼声震天动地。寇准站在城楼上,镇定自若地指挥着军队。此时,辽军也加紧了对北城的攻击,战况十分激烈。辽军主将萧挞凛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骑兵,向宋军阵地发起猛攻。寇准早有防备,他指挥宋军利用城防工事进行顽强抵抗,并适时组织反击。宋军的床子弩发挥了巨大威力,一箭射中了萧挞凛的额头,萧挞凛当场毙命。萧挞凛的死亡,对辽军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军心大乱,士气低落。
(四)澶渊之盟的谈判艺术
辽军在失去了主将萧挞凛之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