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九章 资治通鉴问世:鸿篇巨制,以史为鉴
    一、千年史镜照古今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一部巨着如丰碑矗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这部涵盖十六朝、贯穿一千三百六十二载风云的编年体通史巨着,自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进献以来,便被誉为“帝王之教科书,臣子之圭臬”。它以294卷、三百余万言的庞大体量,系统梳理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的治乱兴衰。其书名“资治通鉴”,直指核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它不仅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巍峨巅峰,更成为后世汲取历史智慧、镜鉴现实政治的不竭源泉

    二、

    时代呼唤:巨着诞生的历史土壤

    北宋王朝在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动荡后,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重文轻武”成为国策,文化学术空前繁荣。然而,表面的承平之下潜藏着深刻危机:边防压力(辽、西夏)、财政困窘、官僚机构臃肿、土地兼并加剧。庆历新政的夭折与随后酝酿的王安石变法,深刻反映了统治阶层对寻求治国良方的迫切渴望。宋英宗、宋神宗等君主,对历史经验教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重视,期望从漫长的历史轨迹中找到维系王朝长治久安的密钥。

    正是在此背景下,一位兼具深厚学养、政治抱负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司马光,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他早年便显露出卓越的史学才能,深感此前纪传体正史(如十七史)卷帙浩繁,帝王难以遍览精髓。“《春秋》之后,迄今千余年,《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诸生历年莫能竟其篇没有结束,请!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简介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目录 > 第九章 资治通鉴问世:鸿篇巨制,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