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用心血浇花的园丁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沈校长,极其亲切而尊敬地,把一位身材魁梧、面容温蔼而沉毅的中年人介绍给我,说:“这位就是我们的王企贤老师。”

    我高兴得微微地吃了一惊。

    我翻过王企贤老师去年在北京市宣武区文教群英会上的发言稿,那篇动人的发言,上半段是他自己辛酸的回忆。从一九二七年起,他在北洋军阀时期,敌伪统治时期和国民党反动派重掌政权时期,二十多年的凄风苦雨、严霜烈日的“穷教书匠”的生活,把他折磨得从“有过非凡的抱负,和远大的志愿”,“少小曾学击剑歌”的人,一变而为“谨守饭碗的老夫子”,整天整夜是“仰天长叹,孤灯对愁”……我心里想,这些年的潦倒穷愁,在这位老师的身体形容上,总会留下一些痕迹吧!但是到了我和他会面的时刻,我看到的不是一位“老夫子”,而是一位身体健康、精神奕奕的、誓“把后半生的心血浇洒在祖国的花朵上”

    的老教师。我从心底歌颂我们亲爱的党的伟大!我们的党,解放了全中国,解放了王老师,而且给了他一副新的健康奋发的身体和精神,使他能以革命的人生观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把他数十年的丰富的教学经验,溶化糅和在这股炽热的思想感情里,为培养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为党的事业,为实现美好的未来而贡献出所有的力量。”

    我和王老师谈了将近三个钟头的话,我时时都在设想:假如我是一个小学生,我一定爱上王老师的语文课。他的谈话是那样的诚恳而沉稳,却又那样的活泼而生动,一双深沉的眼睛里不时发出兴奋的带着幽默的光辉,这三十一年的教学生活中,他以这样的光辉,不知映照了多少热情倾听的孩子呵!

    王老师原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在地主高利贷的重担高压之下,万分勉强地在师范学校毕了业,但是当时一毕了业,生活重担就要压在自己头上,寻找职业又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因此“同学们都在默默地整理行装,在应该话别的时节,各个人都是愁眉苦脸地相对无言,整个斋舍充满了忧郁的气氛”。这种普遍的穷愁的情景,是今天兴高采烈、恨不得立时飞到全国各个角落去实现各人的雄心大志的毕业生们,永远想象不到的!

    王老师回家去了,他从鬓发斑白的老父亲的颤抖的手里,接过老人家从地主那里、以月息三分的高利借来的十块钱,满心忧忡地想:“今天我拿走这十块钱,我什么时候能还人家?

    万一此去找不到职业,而只身回来的时候,我将以何面目再见老父?”但除了咬紧牙关,挑起这副生活担子之外,再无别路,他只好背起一肩行李,走入黑暗的北京城。

    结果是很容易想到的,他受尽了白眼,碰遍了钉子,一个没有富亲贵友的穷师范生,要想找到职业,真是比登天还难,同学们都劝他回家,但是一想起白发苍苍的老父的悲苦渴望的眼光,和地主的残忍狡猾鄙夷的嘴脸,他又没有回去的勇气。他用“五个铜板,度过一天”的办法,挨到一个寒冷的冬天,才在府学胡同小学找到了一个科任教员的位置,于是这位初出茅庐的“穷师范生”,不是羽扇纶巾地去“大展奇才”,而是“上身一件破旧夹袍,下身一条白单裤”地唱了一出“单衣上任”,他那种单寒穷酸的样儿,使得传达室的工友,都不肯给他通报。

    这以后的日子,王老师谈起来,就情不自禁地陷入辛酸的回忆里:在最艰难的敌伪统治时期,他在实验小学任教之外,还担任着两处家馆,并在东单的汇文学校兼两堂课,他的午餐是书包里藏着几块捏不起来的杂面的烙饼,为了怕人看见,就躲到东单的操场上背人咽了下去!王老师谈到这里,勉强地笑了一笑:“我的身体还算支撑得住,可是长期挨饿和营养不良,逼使我的老父,我的妻子儿女,在贫困疾病中相继死亡,到了解放前夕,我一家七口人,只剩下我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冰心全集第五卷简介 >冰心全集第五卷目录 > 用心血浇花的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