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凌晨两点,陈野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三秒。第十版
PPT
的动画效果正在屏幕上循环播放,淡蓝色的渐变背景映得他眼眶发疼。键盘缝隙里嵌着半粒海苔碎,是两小时前便利店买的饭团掉的
——
那时他蹲在楼梯间匆匆扒了两口,手机里客户的消息框还在不断弹出
这里字体要加粗第三页图表换配色。显示器右下角的微信图标闪着红点,像个永不熄灭的小灯笼,提醒他还有三个工作群在等待回复。
他站起身,西装外套滑落在椅背上,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灰色
T
恤,后颈处印着一圈汗渍,像枚褪色的勋章。落地窗外,城市的灯火在春雨中氤氲成模糊的光斑,写字楼对面的居民楼里,零星有几扇窗户还亮着灯,不知是同样加班的人,还是起夜的老人。玻璃上倒映着他的身影,与工位台灯的光晕重叠,显得有些虚幻,仿佛这个深夜加班的自己,只是城市庞大机器上一个可有可无的齿轮。
手机锁屏突然亮起,是大学室友阿林的朋友圈更新。九宫格里,洱海的晨光正漫过青瓦白墙的民宿,阿林穿着宽松的亚麻衬衫,站在木质露台上,手里握着桨板的划桨,身后有个戴遮阳帽的客人正在调整救生衣。配文写着:今早带客人看了洱海的日出,下午教桨板瑜伽,晚上烤自己钓的鱼。
陈野盯着照片里阿林晒成小麦色的手臂,想起四年前的冬天,他们在图书馆顶楼背
CFA
公式,零下十度的气温里,两人轮流用保温杯的热气暖手,发誓要在三十岁前成为投行
VP。
一、被解构的黄金公式
父亲的故事总是从一支英雄牌钢笔开始。八十年代初,他揣着中专文凭从皖南小城来到省会,在机床厂的钳工车间当学徒。陈野见过那张泛黄的老照片:父亲穿着蓝色工装,站在铣床前,手里握着磨得发亮的三角板,身后的黑板报上用粉笔写着
向科学进军。那时候车间里没几个人看得懂英文图纸,
父亲常说,我就把《机械制图》上的每个图例都临摹下来,晚上在宿舍用煤油灯学英语,字母太小看不清,就用放大镜一个一个描。
五年后,父亲考上了工程师,十年后评上高级工程师,三十岁那年,单位分了一套四十平米的公房。母亲总说,搬家那天父亲喝了二两白酒,把
市级劳动模范
的奖章擦得锃亮,摆在五斗橱最显眼的位置。在他们的叙事里,人生是一条笔直的上升线: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升职加薪、结婚买房,每个节点都像机床齿轮般精准咬合,肯吃苦总能熬出头
是刻进骨髓的信条。
但陈野在投行的第三年,第一次看见这条上升线出现了裂痕。同组的老张,那个每天最早来最晚走、连续三年拿
优秀员工
的前辈,在一个普通的周一早晨,收到了
HR
的裁员通知。他的办公桌上还摆着给孙子买的乐高积木,尚未拆封。实习生小林,名校毕业的天之骄子,在茶水间背诵
成功学
语录时眼睛发亮,却在某个凌晨三点,因为
Excel
表格的数据崩溃躲在洗手间哭
——
他不知道,自己熬了半个月做的报表,第二天会被经理用红笔改得面目全非。
更残酷的现实藏在生活的褶皱里。同事用六个钱包凑了首付的老破小,在疫情期间跌到了比买入价还低二十万;隔壁工位的姐姐,怀孕五个月还在赶项目,却在产假前收到了岗位调整通知。当
35
岁危机
从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