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个女人
不像她原以为的那样勇敢,那样敢于对死亡不在乎,她清楚地记得当她坐在废墟上突然听见向她走来的脚步声时,她是那样的狂喜,仿佛心脏都要跳出胸膛。任可欣仔细检点在那段无望的日子里自己的心理感觉,她发现在她自以为摆脱了对死亡恐惧的日子里,她又总是感觉到隐隐的惋惜和不甘,这种感觉丝丝的淡淡的,像似低徊的若有若无的音乐片断;这种感觉又是凉凉的,像似初秋的深夜惊觉到被如水般的凉意悄然浸身。此刻任可欣知道了,这种迷茫的惋惜和不甘的感觉,这种微微的凉意,实际上就是心灵深处被压抑着的对死亡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就藏匿其中。只是她当时下意识地压抑着它们,不许打开它们,因为理智下意识地知道如果它们一旦被打开,对死亡的全部惊恐就会喷涌而出,让陷入绝境的人在精神上生不如死。想到这里,任可欣不由得长叹一声。
热水澡真好,热的食物真好,大家在一块说话真好,笑声真好,柔软的床铺真好,活着真好啊!
任可欣想着自己的父母亲,还有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任可欣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爸爸妈妈都是教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是小学教师,爸爸妈妈是中学教师,到了任可欣,也还是当教师,不过她可是大学教师了。任可欣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她从小就表现出很高的天赋,学什么都学得又快又好,小学和中学都曾跳级。任可欣的父母在学校里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按照制式教育的标准一丝不苟,但是对自己女儿的要求却不严,甚至有点放纵,他们只是十分注意培养女儿的学习兴趣,至于女儿爱学什么和怎么学都不大干涉。唯一出乎这对一个教数学、一个教音乐的中学老师意外的,是他们的女儿高考高分过线选择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任可欣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女生,她喜欢读书,喜欢旅游,喜欢唱歌舞蹈,喜欢结交朋友,喜欢观察风土人情,喜欢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她觉得历史学是可以容纳她的所有爱好的最理想专业,她觉得在对历史的学习中可以获得对人生最丰富的体验,就好像一个人变成了无数人、一辈子变成了无数辈子一样。任可欣的大学生活顺风顺水,考研、考博都很顺利,27岁时获得了历史学博士学位。面临择业的任可欣前景极佳,学校希望她留校任教,欧美几所大学提供奖学金邀请她深造,她还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任可欣和父母商量她的去向,父母让她自己确定,父母亲说好儿女志在四方,你按照你自己的心愿定吧,不管你怎么定,爸妈都尊重你的选择。再次出乎父母意料的是,任可欣放弃了那些流光溢彩的选项,选择了回到家乡城市的大学任教。任可欣的想法简单而明确,她认为历史学研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需要处于最前沿的位置,需要及时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历史研究不需要赶时新,不需要凑热闹,需要的只是安心思考的环境,回到家乡城市工作正好可以满足这样的需要:有父母在身边照顾她,她感到安心,而她又可以照顾日渐年老的父母,照顾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这也让她安心,她是父母的独生女儿。在大爆炸发后的最初几天里,被埋在废墟下的任可欣一想起罹难的父母亲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便会伤心哭泣,随着她猜到了大爆炸的原因和严重后果,明白了自己也无望获救并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心理准备之后,心情反倒平静下来。当时她想,那就姑且相信灵魂之说吧,一家人将在那边重新团聚,想想是件让人慰藉的事情,这就是宗教和迷信让人欢喜的原因吧。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任可欣天天回忆往事,回忆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往事,从孩童时代一直到现在,一幕幕的往事清清楚楚地浮现在眼前。像在黑暗中放映的电影特别清晰一样,在黑暗中回忆的往事也特别清晰。但是一个现象让任可欣有些不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很爱她,她也爱他们,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