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深处,皮革包浆里嵌着的海盐颗粒比北戴河之旅时多出三倍——她失踪前三天,分明没去过海边。装上新胶卷试拍,取景框突然浮现淡蓝色网格,对准镜子时,后颈处竟有个蝴蝶形光斑在皮肤下游走。回放旧照,7月15日散场时偷拍的角落,三个穿白大褂的人影脚踝处分别标着002、004、006,他们举着的望远镜,正对准我们并肩的座位。

    后巷的铁锈味钻进鼻腔时,默影工作室的铁门吱呀开启。发霉的相纸味混着甲醛气息扑面而来,墙面钉满蝴蝶标本:每只翅膀都被拆成十二片,银钉穿过翅脉中央的芯片,在手机闪光灯下泛着冷蓝。展示板上的实验报告《人类基因序列重构可行性研究》布满红笔批注,2022年10月的版本写着需原生细胞供体激活鳞翅目基因,2023年3月的修订版却用红线圈死禁止活体蜕壳实验,旁边是陈默的字迹:013号拒绝配合,启动机械蜕壳程序。

    陈默的过去:

    抽屉深处的工作日志夹着张2019年9月12日的硬座车票,乘车人姓名栏写着陈小雨——这个曾用名,她从未在我面前提起过。日志第23页的剪报边角卷起,2015年宁城晚报头条《流浪猫突变事件:全身覆盖金属鳞片》,配图里的三花猫正用机械爪子抓挠铁笼,右下角陈默的采访写着:基因重构是生命进化的必然形态。剪报背面,是小雨的笔迹:那年冬天,他在雪地里救起被车撞的我,那时我的脚踝,还没有蝴蝶。

    第二章

    带血的快门声(2023年10月16日)

    对门奶奶递来的牛皮纸袋沾着晨露,胶片机皮革上的海盐颗粒硌着掌心——那是上个月在北戴河,她蹲在沙滩拍寄居蟹时留下的。她总说胶片能捕捉到数码镜头遗漏的灵魂:你看这卷《潮汐与蝶》,海浪是时间的显影液,每粒沙子都是未显影的记忆。此刻暗房里,相纸在显影液中舒展的瞬间,后颈突然泛起被注视的寒意,像有双机械复眼,正透过显影盘的倒影凝视我。

    36张照片在红灯下显影成破碎的默片:第7张,我在茶水间打翻的牛奶在瓷砖上晕成蝴蝶,倒影里领口下方,皮肤下有条极细的蓝光在游走;第15张,地铁上邻座老人的围巾图案与小雨的胎记完全重合,他攥着的纸条上写着013号标本激活完成,指甲缝里嵌着银色鳞粉;最令我窒息的是第22张,公寓楼下仰拍的镜头里,七楼窗口映出个穿白大褂的倒影,他举着的,正是三天前小雨说弄丢了的那台海鸥胶片机。

    实验室等级制度:

    照片里白大褂的蝴蝶胸针闪着蓝光,对照陈默日志,这是基因研究员的标志。第31张的角落,戴红色胸针的男人正在通话,袖口滑下的瞬间,我看见他手腕内侧纹着被钉在标本板上的死蝶,翅膀边缘缠绕着DNA双螺旋——和陈默的纹身一模一样。

    最后一张相纸边角标着7月15日00:03,我趴在书桌沉睡,后颈贴着张红纸条:1908实验室。镜头拍下我手臂下的实验报告,标题人类基因复制技术被圈了三圈,右下角盖着默影工作室的钢印,边缘是小雨画的破茧蝴蝶,蛹壳上刻着我的生日,而茧口渗出的,是和她指尖相同的银色液体。

    蜕壳阶段设定:

    城郊旧厂区的铁门内,犬吠声像生锈齿轮在摩擦。翻墙时裤脚被铁丝划破,血珠滴在地上竟发出玻璃碎裂的脆响——低头看去,血迹正迅速蒸发,留下淡蓝色磷光轨迹,和拍立得里小雨的血滴完全一致。月光下,墙面涂鸦变幻:无数蝴蝶正在蜕去血肉外壳,露出金属翅膀,编号从001到012,最后一只画着问号,下方新喷的荧光漆写着:原生体林远,第21天蜕壳倒计时开始。

    data-faype=pay_tag>

    实验室密码锁还亮着,输入小雨生日的瞬间,警报声撕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基因蝶影简介 >基因蝶影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