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53节
    当天该回娘家要玉米种子的去要种子,剩下的人也没能各自回去忙自己的事情。

    苏大贵给大家安排了一项大家都无法拒绝的任务:“林郎君已经去看过了,地里的棉花可以收了,今天大家都把手里的事情放一放,我们先去把棉花收回来。”

    村里那十亩地的棉花从开荒开始,整个村子里人都是出过力的,从前期的开荒地,撒草木灰肥地,以及后面的播种,施肥,浇水,打顶,那村里人都是参与过的。

    棉花刚开花的时候,村里人还去看过热闹,现在棉花地里的雪白的棉花球已经挤破硬壳冒出来了。

    村里人等了好久,总算是盼到棉花成熟的时候,想到好用的棉被和棉布,村里的男女老幼都捋起了袖子,加入了采棉花大军中。

    棉花虽然是个好东西,但是采摘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棉花的根茎和枝条上都长着毛刺,那带毛的刺扎破手后又疼又痒,那感觉别提有多酸爽了。

    就是顶上的棉花球,裂开的棉花球外壳也是容易伤到手的。

    好在村里人的衣裳都是长袖,倒是能够有效的地避免一些伤害,只用采摘棉花的时候多注意一点就是了。

    上梁沟的气候其实并不太适合棉花的生长,西北那种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空气流通性好的地方才是最适合棉花生长的地方。

    在现代,生长在西北的棉花,亩产怎么着都能达到五百斤左右。

    上梁沟条件不行,哪怕村里人已经十分小心地侍弄这十亩来地的棉花了,这地里的棉花长势也没变得更好。

    林回星粗略估计了一下,按照这地里棉花的生长情况,这一亩地撑死了也就只能有个两百斤一二十斤左右的棉花。

    乍一听两百多斤还是挺多的,不过一斤棉花里棉籽就要占去大部分的重量。

    去掉棉花里的压秤的棉籽后,今年上梁沟的棉花地一亩地约莫就七十来斤的皮棉产量。

    要是放在现代,这个产量可以直接让种地的棉农赔得底裤都不剩。

    然而上梁沟的村民不知道种得好的棉花该是什么样子,他们看着一背篓一背篓从枝条上摘下来的棉花,那脸上的笑容就没有断过。

    棉花的收获让村里人之后几天都没有时间休息了。

    早在棉花开花之前,苏大荣就按照林回星给的图样做了轧棉机和手摇式纺线机出来。

    苏大荣在木工活一事上确实有天赋,也就是织布机太复杂,他尝试了好多次都没能做出来。

    不过这也没什么好担心的,永国是有织布机的,苏大荣迟迟做不出来,可能也是因为没有参考,回头棉花纺成线了,林回星可以从现代收一台老式织布机过来,让他了解结构后再仿照着做。

    因为棉花是村里人一起种下的,苏大贵分棉花的时候也很是公正。

    全村人花了两天时间把所有棉花都去过棉籽后,苏大贵问林回星借了那杆大称,把所以棉花都过了一遍秤。

    一共七百三十八斤棉花,村里一百七十多口人分,每个人都能分到四斤的纯棉花。

    四斤棉花听起来倒是不多,毕竟冬日想要做一床暖和的棉被,怎么着都要用到六七斤棉花。

    不过这次分棉花是按照各家的人头算的,林回星这种只能分到四斤棉花的自然不用想着做棉被了。

    村里除了林回星之外,就只有马婆婆一家了。

    不过饶是家里人口不丰的马婆婆一家,今年也分到了十二斤棉花,这些棉花不但足够她做上一床又厚又大的棉被,还足够他们一家三口一人做一件新棉袄了。

    像苏大壮这种家里人口多的,分得的棉花虽然不够他们人手一床新棉被,但是一对夫妻一床新棉被总归还是可以满足的。

    那种家里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家木门通古代简介 >我家木门通古代目录 > 第153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