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四十不惑四十万种困惑
空调出风口那点吝啬的冷气,像苟延残喘的病人吐出的最后一口气,丝毫驱散不了我心头的燥热。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曲线扭动着,像一群嘲弄我的小丑。我叫陈明,一家号称驶向蓝海的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分析部门资深员工。工牌在胸前挂了快十年,曾经的光环,如今只剩下被磨平的棱角和被现实盘出的一层油腻的包浆。
下午三点,本该是咖啡因和
deadline
共同制造焦虑感的高峰期。但我面前的杯子空了,屏幕暗了下去,只有部门主管李强那张欲言又止的脸,在我脑海里反复回放。
陈明啊,他把玩着一支昂贵的钢笔,眼神飘忽,公司最近战略调整……你知道的,大环境不好,咱们部门也要优化一下……N+1,按最高标准给你。对不住了,兄弟。
没有争吵,没有辩解。就像机器上的一个零件,磨损到期,自然替换。四十岁,一个本该不惑的年纪,我却结结实实地被惑了——困惑于自己这十年敲打出的所谓核心竞争力,在资本的寒风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
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那栋熟悉的写字楼的。外面阳光刺眼,车流喧嚣,世界依然忙碌地运转,仿佛我的离场,连一丝尘埃都未曾惊动。我没有立刻回家,像个幽魂一样在街上晃荡。口袋里的手机震了一下,是妻子李静。不用看也知道,八成又是在问房子的事。
果然。点开微信,一条链接甩了过来,后面跟着一串文字:金色阳光三期刚挂出来一套小两房,中介说是业主急售,比上周看的便宜了十万!但也要
680
万……首付
280
万,差额还是巨大……要不,晚上再去看看
金色阳光,光听名字就透着一股廉价的讽刺。为了这个小区——或者说,为了它对口的那所市重点小学的入学名额——我们夫妻俩已经魔怔了快一年。儿子小宝明年就要上学,李静打听来的消息是,那所小学一年比一年难进,房产证、户口、落户年限,层层加码,晚一年,可能就彻底没戏了。
680
万。一个足以让普通家庭窒息的数字。我们掏空六个钱包,勒紧裤腰带,也才勉强凑够
200
万。剩下的
80
万缺口,像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而现在,我失业了。这鸿沟,瞬间变成了万丈深渊。
胸口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闷得发慌。我回了条晚点说,把手机塞回口袋,感到指尖冰凉。
晚饭桌上,气氛沉闷。李静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我的脸色,欲言又止。小宝扒拉着碗里的饭,兴奋地说:妈妈说,新家离学校很近,走路就能到!童言无忌,却像针一样扎在我心上。
公司……是不是有什么事终究还是李静先开了口。
我放下筷子,深吸一口气,把白天的事情说了出来。李静的脸瞬间白了,握着筷子的手微微颤抖。但她没有哭,也没有抱怨,只是眼圈红了,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没事……工作没了再找。你这么厉害,肯定能找到更好的。只是……小宝……
是啊,只是小宝。这才是死结。我们相对无言,空气仿佛凝固了。客厅的挂钟滴答作响,每一声都像在催命。
那些中介……李静突然开口,声音有些沙哑,每次都说有笋盘,不是楼层不好,就是朝向奇葩。真正的好房子,他们肯定都藏着掖着,先紧着那些全款的、有关系的。我们这种纯靠贷款的,永远是最后一个知道消息,知道了也抢不过人家。
她的话里充满了疲惫和无奈。我们这一年来,被中介溜了多少次看了多少套华而不实的房子那种信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