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想到这儿,李明轩突然攥紧拳头,狠狠砸向书桌。砰
的一声巨响,震得砚台里的墨汁四溅,星星点点地洒在《四书五经》的扉页上,仿佛是他破碎的梦想在泣血。他盯着那些墨渍,喉咙发紧,眼眶发烫,却倔强地不肯让泪水落下。窗外的老槐树被风吹得沙沙作响,枯枝敲打着窗棂,像是在为他叹息。
明轩哥,歇着吧。
邻家小妹阿芸隔着窗棂探进头来,声音轻柔而关切。她穿着一件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裳,衣角还沾着些许布料碎屑,鬓角沾着的棉絮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那是在布庄做工时留下的痕迹。她的脸庞被寒风吹得通红,像熟透的苹果,眼睛却明亮如星,手中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红枣汤,袅袅热气氤氲在她的脸庞周围。这几日总见你屋里亮到子时,身子骨可经不起这般折腾。
她的声音里带着心疼,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细小的水珠。
李明轩望着她,心中泛起一阵酸涩。他强扯出一抹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声音沙哑得如同砂纸摩擦:阿芸,谢谢你。我再看会儿书,不碍事。
阿芸将红枣汤放在窗台上,叹了口气,眼神里满是心疼:明轩哥,读书固然重要,可也得顾着自己的身子。再说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一定非要走科举这条路。你看看村里的王木匠,不也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说完,她轻轻摇了摇头,转身离去,脚步声在寂静的夜里渐渐消失。红枣汤的热气慢慢消散,在窗台上留下一圈淡淡的水渍。
李明轩望着那碗红枣汤,热气袅袅升起,模糊了他的视线。他端起碗,抿了一口,甜丝丝的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却暖不了他冰冷的心。他放下碗,目光又落在那封落第文书上,眼神中满是不甘与迷茫,喃喃自语:父亲的遗愿,我真的无法实现了吗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屋内,照亮了墙角堆积如山的书卷,那些泛黄的纸张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见证着他多年的努力,此刻却显得如此讽刺。
村里渐渐有了议论声。清晨的井台边,王婶和张嫂一边捣衣,一边嘀嘀咕咕。王婶用捣衣杵重重地捶打着衣服,溅起的水花落在石板上:听说李家那小子又没考上,都考了这么多年,怕是没那个命。我家那小子,虽说没读书,可跟着他爹做生意,都能帮衬着养家了。
张嫂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将浸透的衣服拧干:可不是嘛,他家老爷子走的时候还盼着他光耀门楣,依我看啊,还不如早点找个营生,别在这死读书了,浪费粮食不说,还耽误了大好年华。
她们的议论声随着捣衣声回荡在村子里,几只麻雀被惊起,扑棱棱地飞向远处。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明轩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日与书为伴。他的头发愈发凌乱,胡须也长得老长,面容憔悴不堪。原本合身的长衫变得宽大,空荡荡地挂在身上。阿芸时常来看他,给他送些吃食,劝他出去走走,可他总是摇摇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继续苦读。有时读到深夜,他会对着烛火发呆,火苗的跳动映在他空洞的眼神里,仿佛在燃烧他最后的希望。
开春后,县学的夫子来村里办义学。那日,阳光明媚,春风拂面。李明轩正在家中抄写《昌黎先生集》,他握着毛笔,笔尖在宣纸上缓缓游走,工整秀美的字迹铺满整张宣纸。砚台里的墨汁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与窗外的花香混合在一起。夫子偶然路过,被屋内飘出的墨香吸引,忍不住驻足观望。透过窗户,看到李明轩专注抄写的模样,以及桌上那一张张写满字的宣纸,夫子不禁眼前一亮。
他推开门,走了进去,激动地说:后生,这字写得苍劲有力,颇有大家风范!
夫子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仔细端详着纸上的字,眼中满是赞赏,不仅字好,对文中的见解也独到,实在难得!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