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笔,打开设计软件的那一刻,我的手抖得厉害。
熟悉又陌生的界面,快捷键需要回忆,很多新的功能需要学习。
五年,设计界日新月异,我像一个掉队很久的学生,需要拼命追赶。
工作室的节奏很快,同事们大多年轻,充满活力,讨论着最新的设计理念和项目。
我坐在角落的位置,像个格格不入的闯入者。
最初几天,我几乎不敢开口说话,只是默默地听,默默地学。
分配给我的任务,大多是辅助性的,整理资料,画简单的施工图。
我知道,这是新人必经的过程,也是陈总对我的观察期。
心里憋着一股劲。
那是一种被压抑了太久,渴望证明自己的冲动。
白天,我在工作室埋头苦干,遇到不懂的就向年轻同事请教,放下了曾经所谓的骄傲。
晚上,我回到公寓,继续研究案例,学习新的软件技巧,常常熬到深夜。
身体很累,眼睛干涩酸痛。
但奇怪的是,心里那片荒芜的土地,好像开始有了一点点生机。
专注做事的时候,那些痛苦的回忆,顾言深冰冷的脸,林薇薇得意的笑,会暂时褪去。
我不再需要靠模仿别人来获得认同,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地揣摩别人的心思。
设计,成了我的避难所,也是我重新构建自我的基石。
苏沫,这个模型再细化一下。
苏沫,甲方那边要改效果图,你跟进。
指令不断传来,我像个陀螺一样旋转。
偶尔,也会有挫败感。
当我辛苦几天的方案被轻易否定,当我对某个新软件的操作磕磕绊绊时,那种深深的自我怀疑又会冒出来。
是不是真的不行了
是不是离开设计太久,灵气已经磨没了
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顾言深那句别脏了我的眼,想起那五年被当作赝品的日子。
心脏的位置,依然会隐隐作痛,像针扎一样。
但那痛楚,不再让我沉沦,反而激起一种近乎偏执的狠劲。
我不能认输。
绝不能。
我把所有的情绪,所有的不甘,都倾注到了设计图纸上。
线条、色彩、空间布局,成了我无声的语言。
机会,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
工作室接了一个公益项目,为一个老旧社区的儿童活动中心做改造设计。
预算有限,要求却很高,既要实用安全,又要充满童趣和创意。
项目负责人原本是资深设计师,但他临时有急事,这个担子意外地落到了我们几个新人头上,由陈总亲自指导。
这是一个烫手山芋,也是一个表现的机会。
所有人都铆足了劲。
那段时间,我几乎住在了工作室。
白天勘察现场,和社区的孩子、家长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
晚上查阅资料,画草图,一遍遍推翻重来。
我回想起自己并不快乐的童年,回想起那些渴望色彩和温暖的瞬间。
我把这些感受,融入了设计里。
我没有追求华丽的造型,而是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搭配明亮温暖的色彩,设计了很多可以灵活组合、激发想象力的互动空间。
在有限的预算内,我甚至利用废弃材料,设计了一些环保又有趣的小装置。
方案汇报那天,我站在会议室里,面对着陈总和几位同事,手心全是汗。
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讲述着我的设计理念。
……我希望这里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