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轻轻抚摸琴弦。那些夜晚,他拉的不再是喜庆的曲子,而是《二泉映月》那样哀而不伤的调子。琴声在寒冷的空气中飘荡,像是在诉说他的遗憾,也像是在安慰他的灵魂。他从不让家人知道这些夜晚的存在,因为他不想让秀兰担心,也不想让小杰觉得父亲是个半途而废的人。
这天,李明送完最后一封信,天色已经暗了下来。雪花还在飘,风却更大了,刮得他的脸生疼。他骑着自行车,沿着熟悉的路往家赶。路过镇中心的供销社时,他看到橱窗里摆着一台崭新的收音机,旁边贴着新到货的标签。收音机在那个年代是稀罕物,镇上只有几户人家买得起。李明停下车,盯着那台收音机看了好一会儿,脑子里浮现出小杰趴在炕上听广播的画面。他咬了咬牙,摸了摸口袋里的几张毛票,最终还是摇了摇头,继续蹬车回家。
回到家,秀兰正在灶台前忙活,锅里炖着白菜豆腐,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小杰坐在炕上,埋头写作业,嘴里哼着学校里学的歌谣。看到李明进门,秀兰抬头一笑:回来了快上炕暖和暖和,饭马上好。小杰也抬起头,笑着喊:爸,今天我帮您把东街的信送了,老张婶还给了我俩糖呢!
李明脱下棉袄,拍掉身上的雪,笑着说:行啊,小杰,干得不错!他坐到炕边,接过秀兰递来的热水,暖了暖手。火炕烧得正旺,屋子里充满了家的味道。这一刻,所有的疲惫似乎都烟消云散。他看着秀兰忙碌的背影,听着小杰哼唱的调子,心里涌起一股满足感。他告诉自己,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只要家人平安喜乐,他的梦想又算得了什么呢
窗外的雪还在下,夜色渐渐深了。李明抬头望去,远处雪山的轮廓在月光下若隐若现。他知道,明天又将是新的一天,他会继续骑着那辆老自行车,穿梭在风雪中,为雪松镇的每一户人家送去希望。而那把尘封的二胡,或许会继续在木箱里沉睡,直到某一天,命运为它掀开新的篇章。
第二章:音乐的初芽
雪松镇的冬天似乎永远不会结束。1995年的二月,雪花依旧在空中飘舞,街道上的积雪被行人踩得结实,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清晨的空气冷得像刀子,割得人脸生疼,但小镇的居民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寒冷。他们裹着厚重的棉袄,踩着雪地,忙碌着各自的生活。镇上的中学是孩子们聚集的地方,虽然校舍简陋,教室里的火炉烧得吱吱响,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但那里的笑声和读书声,总是给小镇增添了几分生气。
这一天,小杰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哼着小调,蹦蹦跳跳地走进学校。他的书包里除了课本,还装着几块母亲秀兰早上烙的玉米饼,散发着淡淡的香气。雪松镇中学只有两栋教学楼,操场是个被雪覆盖的大空地,孩子们课间就在雪地里追逐打闹。小杰是初二三班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性格开朗,班里的同学都喜欢和他一起玩。他最爱的是语文课,因为老师讲的故事总能让他想象自己是书里的英雄,仗剑走天涯。
然而,今天的音乐课却让小杰的世界悄然发生了改变。音乐老师刘师傅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头发花白,脸上总是挂着和蔼的笑。他年轻时在县城的文艺宣传队吹过唢呐,后来回了雪松镇,在中学教音乐。刘师傅的课不算正经科目,教室里只有一台老旧的风琴和几把破旧的口琴,但他的课总是充满乐趣。这天,刘师傅带了一把唢呐到课堂,宣布要教孩子们一首东北民歌《正月里来》。
同学们,唢呐是咱们东北的魂儿,它能哭能笑,能把人心里的话吹出来。刘师傅说着,举起唢呐,轻轻吹响。音色高亢而悠扬,像是一只鸟儿冲破风雪,飞向远方。旋律时而欢快,时而低沉,仿佛在诉说冬日的寂寞和春天的希望。教室里的孩子们都安静下来,瞪大了眼睛,连平时最调皮的二蛋都忘了捣乱。
小杰坐在第三排,双手托着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