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在几百公里外的大山深处。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研究系统给的知识。
[家传老坛酸菜腌制技艺](中级):包含了原料甄选、清洗晾晒、秘制卤水配方、入坛密封、发酵周期控制、温度湿度监控等一整套流程的优化方案。
[传统食品包装美学](初级):提供了一些设计理念,如何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提升产品的视觉吸引力。
思路越来越清晰。
第一步,改良工艺。
奶奶的方法虽然好,但有些环节凭经验,不够稳定。系统的方法更科学,能保证品质。
第二步,设计新包装。
土布包坛子不行,得换。要环保,要美观,要有故事感。
第三步,打通销路。
以前都是靠乡亲们口耳相传,或者逢年过节带出去送人。现在有了网络,有了我这个网红的意外流量,必须利用起来。
回到村里,奶奶看到我,眼圈红了。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城里不好待,咱不受那气。
我把我的想法跟奶奶和爸妈一说。
他们都愣住了。
啥你要搞大还要上网卖我爸第一个反对,咱这酸菜,自家吃吃,送送人就行了,能搞出啥名堂
是啊,小溯,我妈也担心,网上那些人说话难听,别又被人欺负。
只有奶奶,沉默了一会儿,拿起筷子,从坛子里夹出一块酸菜,尝了尝。
小溯,你想做,就去做。奶奶看着我,咱家的手艺,不能断了。也别怕人说,身正不怕影子斜。
我心里一暖。
奶奶,爸,妈,你们信我。我拿出手机,给他们看网上的评论,虽然骂我的不少,但表示好奇、想尝尝的人更多。
现在是机会!
我开始动手。
先改造家里的腌菜房。
按照系统知识,优化通风、控温、防尘设施。
然后是选菜。
秋末的芥菜,不能太大,不能太老,叶梗肥厚,颜色翠绿。
清洗,晾晒,每一步都严格按照系统优化后的标准。
秘制卤水,是关键中的关键。
除了盐、山泉水、辣椒、花椒、生姜、大蒜这些基础料,系统还给出了几种可以提升风味和稳定菌群的天然辅料,都是山里常见的草本植物。
入坛,密封。
每一坛都贴上标签,记录日期和批次。
同时,我根据[传统食品包装美学]的知识,开始设计新包装。
我放弃了笨重的陶坛,选择了更轻便、密封性更好的食品级玻璃罐。
罐子形状选择了简洁的圆柱形,外面贴上标签。
标签设计是重点。
我没有用花里胡哨的颜色,而是选择了素雅的米白色环保纸,上面用毛笔字体写上林家铺子·老坛酸菜。
旁边用简笔画勾勒出大山的轮廓,还有奶奶腌菜时的侧影。
简单,质朴,但透着一股子认真和温暖。
我还注册了一个网店,名字就叫林家铺子。
产品介绍里,我没有过多宣传口味多惊艳,而是写了我们家四代人做酸菜的故事,附上了奶奶和我的照片,还有腌菜过程的图片。
主打一个真实和传承。
第一批改良工艺的酸菜出坛那天,我紧张得手心冒汗。
开坛,香气扑鼻。
不是那种刺鼻的酸,而是一种复合的、醇厚的、带着发酵特有的鲜香。
夹一块,颜色黄亮,口感爽脆,酸度适中,回味带着一丝甘甜和麻辣。
好吃!奶奶尝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