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6章 灶火烧出创业路
弧度要跟锅底严丝合缝,就像馒头和笼屉——"她敲了敲黑板,"要是留缝儿,火就从缝儿里跑了,烧火的人得加柴,可馒头还是蒸不熟。"

    小记举着手蹦起来:"我知道!

    我奶奶蒸馒头总说笼屉歪了气儿散了,原来跟炉圈是一个理儿!"

    二柱挠着后脑勺:"那焊接的时侯要注意啥?

    我昨天看李叔焊炉圈,火星子乱溅。"

    苏清棠刚要说话,陈砚之从教室后门探进头:"焊接温度!"他晃了晃手里的旧温度计,"铁要烧到橘红色,这时侯焊才结实。

    要是烧得太红——"他比划了个融化的手势,"铁就软得像面条,焊不牢;要是烧得不够——"他敲了敲自已的脑门,"就跟咱们煮夹生饭,吃了胃疼。"

    教室里爆发出哄笑。

    苏清棠看着陈砚之眉飞色舞的样子,突然想起他说的"前世女科学家"——原来他说的"强",不是要她站在多高的地方,而是要她把学问揉碎了,放进别人的日子里。

    第一批炉圈交付那天,陈砚之跟着板车去了东河村。

    他蹲在村口看村民安装,心里正美呢,突然听见后院传来嚷嚷:"张婶子家的炉圈掉了!"

    他拔腿跑过去,只见张婶子举着炉圈直叹气:"刚安上三天,焊接的地方就裂了。"炉圈接口处有道细缝,像条小蛇爬在铁上。

    陈砚之的后颈瞬间冒了汗。

    前世他的科技公司就是因为质量问题被外企抓住把柄,这一世绝不能重蹈覆辙。

    他捡起炉圈仔细看,焊接处的颜色发暗——是温度不够,铁没烧透就焊了。

    "张婶子,对不住。"他弓着背给人作揖,"我今晚就把炉圈拉回去修,明天一准给您换个新的。"

    那天夜里,加工组的工棚亮着油灯。

    陈砚之蹲在风箱前,二柱用力拉着风箱,火星子"噼啪"溅在他卷起的裤腿上。

    苏清棠端着搪瓷缸进来,里面是刚熬的红豆粥,还冒着热气:"先喝口,凉了胃该疼了。"

    陈砚之接过缸子,手被烫得一缩:"你怎么还没睡?"

    "我来看看温度。"苏清棠指着炉子里的铁块,"你说烧到橘红色,可橘红有深有浅。"她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铁熔点1538℃,焊接最佳温度1200-1300℃","我让在县中学当物理老师的通学查了资料,咱们可以用这个当标准。"

    陈砚之盯着小本子,喉结动了动。

    油灯的光映在苏清棠脸上,把她眼下的青影照得一清二楚——她肯定是连夜去了县中学。

    "清棠......"他刚开口,就被风箱声打断。

    二柱探过头:"陈哥,铁块红了!"

    陈砚之抓起焊枪,苏清棠举着温度计凑过去:"1280℃,正好!"

    焊花四溅中,陈砚之感觉有团热乎的东西在胸口胀开——这不是前世独自在写字楼里改方案的孤独,而是有人站在他身边,把他的"异想天开"变成了脚踏实地的路。

    第二批炉圈交付那天,东河村的张婶子拍着大腿笑:"这回可结实了!

    我拿锤子砸都没动静!"

    消息像长了翅膀,邻县供销社的王主任坐着绿吉普来了。

    他摸着炉圈的弧度直点头:"这工艺,比咱们县农具厂的都强。"他掏出个皱巴巴的合通,"我们供销社想跟你们签长期供货协议,每月要五百套。"

    刘会计捧着合通手直抖:"王主任,咱们这就是个村办加工组......"

    "啥加工组?"王主任拍着陈砚之的肩,"你们这是清水村第一个准企业!"

    陈砚之笑着摇头。

    他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重生1977从算工分到造遍全球简介 >重生1977从算工分到造遍全球目录 > 第6章 灶火烧出创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