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两种耕耘,一地分明
看后期!我这叫‘有苗不愁长’!”
时间一天天过去,两块地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刘有良地里的玉米苗,叶片浓绿肥厚,秆子也比猴三地里的粗壮一圈。他严格按照自已制定的方案,在关键的生长期,用一个带着细管和喷头的小型喷灌设备,将他调配的“营养液”精准地喷施到玉米根部和叶面。这种“滴灌”和“叶面喷施”结合的方式,村民们更是闻所未闻。
“你看他那水管子,还能自已滴水,真稀奇!”
“他那水里到底加了啥?玉米跟吃了仙丹似的!”
而猴三那边,依旧是传统管理。他按时锄草、追肥,用的是自家沤的粪水和买来的尿素。他的玉米虽然也在长,但明显不如刘有良那边的精神。尤其是在一次连续几天的晴热天气后,猴三地里的部分玉米叶片开始有些发黄打蔫,而刘有良地里的玉米因为覆盖了稻草,加上精准补水,依旧青翠欲滴。
这天傍晚,李长根又背着手来到地头。他蹲下身子,仔细对比着两块地的玉米。刘有良地里的玉米,几乎每一株都一般高矮,叶片宽大,颜色深绿,透着一股勃勃生机。而猴三地里的,则高矮不一,叶色也略显驳杂。
“有良啊,”李长根站起身,看向正在检查滴灌管的刘有良,眼神里多了几分探究,“你这法子,看着是真有点门道。不过,光长得好看可不行,关键还得看结出来的棒子。”
刘有良点头:“长根叔说的是。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等到秋收,一切就都清楚了。”
就在这时,猴三的儿子大山急匆匆地跑了过来,脸上带着焦急:“爹!不好了!咱家地里好多玉米叶子都被虫啃了!还有钻到秆子里去的!”
猴三一听,脸色大变,赶紧跟着大山去看。果然,他地里不少玉米的嫩叶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虫眼,有些玉米心叶甚至被啃秃了,拨开叶鞘,还能看到白白胖胖的玉米螟幼虫。
“是粘虫和玉米螟!”猴三跺脚道,“这天杀的虫子!往年也有,但没这么厉害啊!”他急忙让大山回家去拿以前常用的农药。
刘有良也走了过去,他仔细观察了一下虫情,眉头微蹙。他从自已的工具包里拿出一个小瓶子,对猴三说:“三叔,您先别急着用烈性农药。我这里有生物杀虫剂,苏云金杆菌,专门针对鳞翅目幼虫,对人畜和环境都安全。而且,我昨天用无人机侦查时就发现有虫害迹象,已经在我的地块边缘设置了诱捕器和释放了赤眼蜂卵卡,应该能控制住。”
猴三正心烦意乱,哪里听得进这些:“啥苏云…啥的,我听不懂!我就认老法子,打药最快!”
刘有良也不强求,只是默默回到自已的地块,仔细检查了一遍。他的地里,虽然也有零星的虫咬痕迹,但远没有猴三那边严重。他设置的黄色粘虫板上已经粘了不少小飞蛾,而那些细小的赤眼蜂,正是玉米螟的天敌。
林清也闻讯赶来,看到猴三地里一片狼藉的玉米,再看看刘有良那边井然有序、生机盎然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她走到刘有良身边,轻声说:“有良哥,看来,你的‘神仙水’和‘新农经’,真的要显神威了。”
刘有良望着夕阳下两片对比鲜明的玉米地,脸上没有丝毫得意,反而多了一份凝重。他知道,这场比试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输赢,更是为了给卧龙村的传统农业观念带来一次冲击和启示。
“现在说这些还早,”他摇摇头,“虫害只是一个小考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我希望,这片土地能给所有人一个清晰的答案。”
夕阳将两块试验田染成了不通的金色。一块略显凌乱,带着一丝焦灼;另一块则整齐划一,充记了丰收的希望。村民们的议论声也小了许多,更多的是带着惊奇和思索的目光,在两块地之间来回逡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