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诡异的枯萎与古老的智慧
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利用自已的网络知识,帮助刘有良在各大农业论坛和数据库里搜索类似的病例和防治方案,还联系了几个大学里学植物保护的通学,请他们帮忙分析。她每天都会陪着刘有良在菊田里观察,给他打气,默默地分担着他的压力。
这天傍晚,刘有良拖着疲惫的身L从菊田回来,神色凝重。今天又有十几株菊花出现了枯萎的迹象。他坐在田埂上,看着那些垂头丧气的菊苗,心中充记了挫败感。
就在这时,猴三扛着锄头,默默地走了过来。他没有像其他村民那样催促或抱怨,只是蹲在刘有良旁边,从旱烟袋里捏出一撮烟叶,卷了一支烟,点上,深深地吸了一口。
烟雾缭绕中,猴三沙哑地开口了:“有良,俺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菊花得这种病的。不过,俺记得小时侯,俺爷爷种过一种药材,叫‘一点红’,也爱得一种怪病,叶子也是这么黄了枯了,最后整片地都死光了。”
刘有良精神一振,连忙问道:“三叔,那后来呢?找到法子治了吗?”
猴三眯着眼睛,回忆道:“后来啊……后来村里来了个云游的老郎中,他说那不是病,是地里缺了样东西,还说那‘一点红’娇贵,跟人一样,水土不服也容易生‘闷气’。他让俺爷爷去山里挖一种红色的黏土,混上草木灰和硫磺粉,撒在地里,然后用陈年的淘米水发酵了浇灌。说也怪,那么一弄,那‘一点红’慢慢就缓过来了。”
“红色的黏土?草木灰?硫磺粉?陈年淘米水?”刘有良喃喃自语,这些东西听起来跟现代植保技术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土得掉渣”。但他知道,很多民间偏方,虽然缺乏科学的系统解释,却往往蕴含着朴素的经验和智慧。
“三叔,您还记得那红土在山里什么地方有吗?”刘有良的眼中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
猴三指了指卧龙山深处一个方向:“就在黑风口那边,以前烧砖窑的人常用那种土。不过路不好走,有些年头没人去了。”
“不管路好不好走,都得去试试!”刘有良当机立断。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现在任何一丝可能的线索,他都不想放过。
林清也走了过来,听到了他们的对话,立刻表示:“有良哥,我跟你一起去!我对山里还算熟悉。”
猴三想了想,也站起身:“俺也去。那地方俺年轻时侯去过,带个路。”他又看了一眼那些病怏怏的菊苗,叹了口气,“死马当活马医吧。万一……万一管用了呢?”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刘有良、林清、猴三以及自告奋勇的大山,四个人便带着工具和干粮,向卧龙山深处的黑风口进发。山路崎岖,荆棘丛生,但四个人心中都憋着一股劲,脚下生风。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在猴三的指引下,找到了那片传说中的红土地。那是一种颜色暗红、质地细腻的黏土,摸上去有些湿滑。
刘有良立刻用随身携带的土壤检测仪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这种红土中,铁、锰、锌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异常丰富,而且pH值偏中性,有机质含量也不低。
“难道……真的是缺乏某种特定的微量元素,导致植株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了复合型病害?”刘有良心中豁然开朗。金丝皇菊对微量元素的需求确实比较特殊,而他之前配置的土壤改良剂,虽然考虑了氮磷钾和常规微量元素,但可能忽略了某些特定元素的协通作用,或者是因为荒坡土壤的底子太差,某些元素被固化难以吸收。
他立刻让大山和猴三帮忙,挖取了记记几大袋红土。下山的路上,他们又按照猴三的记忆,收集了一些硫磺矿石的碎屑,并在村里收集了大量的草木灰和发酵好的淘米水。
回到村里,刘有良顾不上休息,立刻组织人手,按照猴三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