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宣和七年冬天,金人背弃盟约,分兵两路入侵。其中一路以戎子斡离不为统帅,进犯燕山,郭药师叛变,燕山各郡都沦陷了,于是进犯河北。另一路以金国国相粘罕为统帅,进犯河东,李师本叛变,忻州、代州失守,于是包围了太原。边境的战报突然传来,朝廷震惊恐惧,不再商议作战和防守的策略,只是每天谋划躲避金兵的办法。然而这件事还很隐秘,朝廷之外的人还没有听说。
到了十二月中旬,听说敌人的军队逼近,才派遣李邺以给事中的身份奉命出使去讲和,降下诏书责备自己,召集天下救援朝廷的军队,并且任命皇太子为开封牧。宰相和执政大臣每天聚集在都堂,茫然没有办法,只是把家属分散到四方各地,更换东南地区的守臣,准备船只运输财宝货物,做向东逃窜的打算。于是躲避金兵的计划,朝廷之外的人开始听说了。李纲当时担任太常寺少卿,一向和给事中吴敏交情深厚。夜晚到他家拜访,对吴敏说:事情紧急了,设立开封牧的提议,难道不是想要把留守的重任委托给皇太子吗东宫太子恭敬节俭的品德,天下闻名,让他来守卫宗庙社稷,这是对的。但是设立他为开封牧,这是不对的。大盗如此猖獗,宗庙社稷不能守护,中原地区将要没有百姓了,如果不把皇位传给他,让他招纳天下豪杰,和他们一起守卫,怎么能成功呢您身为侍从官员,以进献谏言、思考国家大事为职责,为什么不在非规定的时间请求奏对,为皇上极力陈说这件事呢即使您的话不合皇上心意,不过一死罢了,有的死比鸿毛还轻,现在就是这样的时候啊。吴敏说:让皇太子监国,可以吗李纲说:不可以。唐肃宗在灵武的事情,当时不建立皇位称号就不足以恢复国家,而建立皇位称号的提议不是出自唐明皇,后世的人都为此感到惋惜。皇上聪明仁慈,如果被您的话感动,万一能实行这件事,金人将会后悔发动战争而退兵,宗庙社稷得以安宁,哪里只是都城的人能获得安宁,天下的人都将受到恩赐,不是激发勇猛广大的慈悲之心、舍身殉国的人,谁能承担这件事呢吴敏第二天请求奏对,详细地说出了其中的道理。并且说:陛下如果能采用臣的建议,那么宗庙社稷将长久延续,陛下圣寿无疆。皇上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吴敏说:神霄万寿宫所说的长生大帝君,就是陛下。必定有青华帝君来帮助您,这个预兆已经在这里显现了。皇上有所感悟,叹息不已。于是说:李纲的观点,大概和你相同。皇上下旨召见李纲到都堂禀报商议,结束后,李纲跟随宰相和执政大臣到文字库,等候被引见奏对,实际上是二十三日。这天,李纲怀揣着自己所写的奏章,在文字库等待奏对。皇上驾临玉华阁,先召见宰相和执政大臣吴敏等人奏对,到傍晚的时候,内禅的决议已经确定了。催促吴敏和门下侍郎起草传位诏书,百官在乘拱殿下站班,宣布诏旨,李纲不再有机会奏对。这天晚上,命令皇太子进入宫中居住,给他披上御袍。皇太子伏地哭泣,极力推辞,于是生病了。召见东宫官员耿南仲来看病治疗,到半夜才苏醒过来。第二天,又坚决推辞,不被允许。于是登上皇位,驾临乘拱殿接见宰相和执政大臣、百官。当时太阳有五种颜色,旁边有赤黄色的日珥,有两个太阳相互摩擦震荡了很久。于是尊称道君皇帝为太上皇帝,居住在龙德宫,道君太上皇后居住在撷景园。任命李邦彦为龙德宫使,蔡攸、吴敏为副使,这都是奉道君太上皇帝的旨意。大赦天下,翰林学士王孝迪实际上起草了赦书,但没有写明皇上从东宫传位的意思,致使四方的人产生怀疑。士人的议论都指责这件事。皇上下诏让有关部门讨论用来尊崇侍奉道君太上皇帝的事情,李纲当时还在太常寺,分条列举上奏。皇上下诏派遣节度使梁方平率领七千骑兵守卫濬州,步军都指挥使何灌率领两万士兵扼守黄河渡口,是因为探报说敌人的骑兵逐渐逼近的缘故。二十八日,有旨意召李纲在延和殿奏对。皇上迎接李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