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卖。可是,李家台的人一年忙到头,一算账,没个赚头。成本高,投工多,还不如进城打临工。
李家台村地处镇郊,进城打临工每天都有几十元的收入。尽管这样,镇里还是把白蘑菇当作地方种植特色大张旗鼓地吹,县里老在李家台总结经验。任你怎样宣传,李家台的群众心里有谱。
要说这白蘑菇还是赚钱的,什么环节赚钱一头一尾。制菌种赚大钱,搞外销又次之。本地价格低,除广东人收购外,还有几家捷足先登也搞起了外销。镇里下了指标,每个村多少个平方,每个小组多少平方,甚至造起花名册,哪家哪户多少个平方。
开各村村长会时有人顶了,说群众愿种就种,种多少是多少,哪能强行摊派种植任务分管农业的王副书记听后大发雷霆:都是你们村干部来乱说!我看农户积极性蛮高的嘛,现在土地本来就少,产出有限,光靠几亩田怎么奔小康要靠规模经营出效益嘛!搞庭院经济嫌利小,办企业老是亏损,不给群众指条致富路,任你喊破喉咙那公粮水费也交不上来。
大家听了就不再多说。
李家台村人不烧稻草,都烧煤或液化汽。打谷以后,稻草堆在田里一把火烧了,既省事又补充了地力。牛不多,人们又没当年那捡牛粪的习惯。
眼前的事情使冯子贵感到很棘手。种植蘑菇,他从一开始就觉得李家台村人干这行当不合适。技术自然不用说,只是这气候、材料、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就很不利于开展种植。所以,除劳动力少,家里又无其它赚钱门路的人家不得已种点外,其他人任你说破嘴皮,还是烘暖钵子靠水缸——热面挨冷面。
村里为了完成任务,几个人一商量,决定村里集体出资为农户购稻草和牛粪。
冯子贵到处打听,终于在一个很偏僻的村子谋到了稻草和牛粪。当运输车辆一辆接一辆开进村里时,冯子贵长长地吁了口气。他不敢指望出现那种男女老少欢呼雀跃的场面,想想应该有三五个人围观,看看或问问,或者拖板车来等着分配,就像过去搞集体分东西一样。这样,这亏也算没白吃。有几户人家的当家人朝这边望了望,马上又进屋去。
村干部和小组长陆续聚拢。冯子贵一看人太少,就对小组长们说:各组叫上二、三辆板车和四、五个年青人将稻草和牛粪分发给农户。
小组长犹豫地问:每个人多少工钱
冯子贵有些不耐烦: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村干部每个人包了组。冯子贵掏出笔记本,按预订数量将稻草和牛粪分发到组后,就和一组长李文平拖着板车往农户家送。
二柱的女人巧巧正在吃饭,冯子贵就喊:巧巧,快帮忙把你家的稻草和牛粪弄下来。
咦,脏死了,没看见我正在吃饭你们做好事就做到头,帮我下到厕所旁堆好。
冯子贵知道她是难缠的女人,就说:好吧,算我们做了件背理事。
本来就是嘛,哪个要种这种鬼东西!磨死人,又不赚钱。都是给你们干部脸上抺光,现在当干部就是要讲政绩,到时当了大官不要忘了小民也有一份功劳啊!
巧巧这半认真半开玩笑的话让冯子贵听了很不舒服。于是说:你怎么这样说话
好好好!就当我没说,开个玩笑嘛!连玩笑都开不起,再当大一点的官只怕连跟咱小老百姓说话都难了。说这话时,巧巧一脸的笑。
几个村干部这时情绪都不好。李文平心想,本来就心烦,哪有心思听你巧巧冷嘲热讽他把拄着的锹往板车上狠狠一摔说:哪个来听你这话!再不来下料我就拖走。
正好,快些拖走。巧巧也变了脸。
李文平就要拖了走。冯子贵想,好不容易说服她种白蘑菇,就这么撂过了让我怎么交差来自上头的压力比这气还难受,就忍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