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江汉平原,孩子到了10岁时,都得大摆筵席庆祝孩子生日。可郑爱莲没往这上面想,不是不愿,是家里太穷。请客本是极大的浪费,可是礼尚往来,人家送你礼金,到时你就得还情,哪来的钱
冯子贵夫妇很同情郑爱莲,特别是妻子萍萍常去帮忙。但毕竟是女人,有些事是帮不来的。所以,冯子贵也常常在郑爱莲家里出出进进。先前同巧巧吵,听了那些不三不四的话,他打消了去郑爱莲家帮忙的想法。
郑爱莲原本指望冯子贵过来帮帮忙,后来巧巧那话就传到了她耳朵里,她料定冯子贵不会来了。白蘑菇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但对于她来说,比种地要划算,她不像别人,可以丢开家里去镇上务工,在家里既照顾孩子忙家务活,又可以种植蘑菇,郑爱莲就很投入。油盐柴米,孩子的学费都来自白蘑菇。去年种了一年,自己和孩子都添了些新衣服。儿子又特爱吃白蘑菇,郑爱莲变着花样做。看着儿子埋头憨吃的样子,心里就很高兴。
竹竿是冯子贵买来堆放好了,铁丝也是冯子贵上街称的。就这么堆放了几天,也不见冯子贵来,郑爱莲就自己在家中空出的一间房里搭起架来。
她把去年的简易架拆去,准备搭上几层。可是,一不小心,手被铁丝刺得鲜血直流。她用纱布包了包,继续搭架。
儿子毛毛乖巧地在旁边递竹竿、铁丝,同时,用凳子搭台,帮忙吃力地拧铁丝。
到晚上10点钟,第二层算搭完。大板凳摞小板凳,她开始搭第三层,人就觉得很吃力,凳子直晃。
毛毛在下面边递铁丝边嘱咐:妈妈,小心一点!
话刚说完,郑爱莲身子一歪,凳子歪倒。身子从空中扑下来,伸出的竹竿头狠狠地戳在头上,倒在地上起不来。
毛毛连忙上前扶妈妈,呼叫妈妈,没有应声。他迅速打开门往外跑。
毛毛跑到冯子贵门前,急切地哭叫:伯伯,伯伯!
毛毛!什么事
妈妈……妈妈出事了!
冯子贵和萍萍吃了一惊,撒腿就往郑爱莲家跑。
这时,郑爱莲已经清醒过来。冯子贵两口子拖了板车就往医院送。不碍大事,郑爱莲次日就从医院出来了。
毛毛却惊惊惶惶的,拉了冯子贵的衣角就说:伯伯,帮帮我妈妈!
冯子贵很难过,心里说,他妈的,老子行得正,坐得稳,为什么要怕你这个叫巧巧的婆娘
郑爱莲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时萍萍常来陪她,家里有汤圆、米酒总要端一些来。冯子贵在大河里捕了鱼,有两碗就有郑爱莲一碗。久而久之毛毛遇到冯子贵夫妇就伯伯、伯娘地叫,让冯子贵夫妇听了心里就酸溜溜的。为了这个儿子,郑爱莲没考虑再嫁的事,她怕组成新的家庭后儿子受委屈。
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好在两家来来往往,就跟一家人似的,郑爱莲心里暖暖和和。冯子贵有一子一女。女儿是老大已经出嫁,儿子读初中,放了学,就和毛毛一起做作业,做完作业一起玩耍,郑爱莲一家也过得挺有生气。
郑爱莲很感激冯家,心里也感到很愧疚,总觉得人家对自己这么好,自己却无以为报。
蘑菇架最后是冯子贵搭的,配料、下菌种也是他一个人承办。过了些时日,小蘑菇钻出土来,四层架上,一片白点点,看起来很美很壮观。冒出土来的小蘑菇一天一个样,郑爱莲按照冯子贵的指点,每天适量用喷雾器喷水。
这天晚上,郑爱莲喷了一遍水后,已是晚上10点多钟。她顾不上劳累,就将微肥颗粒很均匀地撒在土床上。
四层架,近300个平方,很费工夫的。可恰巧在这时,忽然停电了。郑爱莲到处摸火柴和蜡烛,摸到了火柴却找不到蜡烛。
过一会也许就会来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