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散费,可惜还没来得及花,就跟随莹王出发前往嬴州满月城。原因无他,十六找到了枫桥灭村的蛛丝马迹。
莹王不知是韬光养晦,还是真的一蹶不振,终日酗酒。遇晚不离不弃,始终坚定不移跟在他身边。
而十六现在是遇晚的护卫,她的职责是跟着遇晚,保护遇晚。从查探的消息来看,枫桥村众人与董国公旧案脱不开关系。
当年董国公意气风发,一夜奇袭东境,拿下了三座城池。可人到中年却显昏庸,诛杀俘虏,激起民愤,导致顾城灭,战火起。虽以死谢罪,却难以服众。
而莹王就是他的徒弟,一生都在为他平反。十六的哥哥便是死在了顾城,而枫桥众人或多或少都与顾城有关。
遇晚开始经商,虽然新奇的点子多,却似乎并不懂经商之道。十六没有放弃追查,却在当值之时收到了纸条。很是无趣的用飞镖扎在了柱子上。
十六径直走过,丝毫不慌。看来幕后之人也想让她查到真相。可惜了,她不愿做棋子。她以为不接受便不会牵扯,结果就是坦白的人直接被送到了莹王面前。
传言董国公当年为护余王,接下出征诸事,力求以军功保住余王一家。可惜他不知道余王已经被送上了战场。还未等他取得赫赫战功,余王就已经离世。
董国公退守顾城,却迟迟没有援兵,最终孤立无援而死。接手的人乃是商王母家,屠城以毁尸灭迹。至此,除了部分士兵及子民逃脱外,无人生还。
听完了描述,十六只能说半真半假。她不明白幕后之人如果已经知道了真相,为什么还要隐藏为什么在莹王与她之间选择她
那场战斗中丢失了主将与士兵的性命,沾染了多少无辜城民的鲜血。到底还有什么可图谋的
桑落主动低头找了十六,查探当年之事。在查阅旧宗之时,十一猛然发现当年一战,粮草、马匹、武器,无一正常。董章既然统兵多年,绝对不会看不出其中的弯弯绕绕,是什么让他自愿去赴一场必死的局
十六,可有看出什么不同
桑落,当年董国公领了一万兵马,全军覆没了是吗我看过了,当时离顾城最近的是仓颉城,而领兵的是与董国公师出同门的萧何。为何最后王家先到
是,卷宗记载确实如此!
那当年活下来的可有其他人
当年活下来的都隐姓埋名,行踪难以掌握。之前的人证你也看到了,找出来也送不到陛下面前。
桑落,当年大大小小几十场战斗。为什么始终只有一万人,援兵为何迟迟不到不仅如此,军中补给也不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朝廷为何没有未雨绸缪这不符合一个将军的思维。
是!这也是王爷让我们调查的原因。当年确实有风声透露因董国公滥杀俘虏,敌国震怒,加派兵力围困董家军。期间朝廷也派兵相助,均被拦截。最终兵败城破,敌军屠城。
与那人说的差不多,可总觉得哪里不对。当年一战一万大军对战三万大军,董国公排兵布阵,也是胜少输多。如此势力不平,又能有多少敌军俘虏况且旧案记载,董国公并非狂暴之人。所以屠城一事存在异议。
若并非是董国公之过,那么屠城一事会是离间计吗
不像,那一战我们虽败,敌方也没有占到便宜。战线拉长,他们的补给消耗的更快,如若不是顾城破,单是军需就能拖垮对方。
这么说来就更奇怪了。难道是祸起萧墙
也不对,这场战争不像是为了栽赃某个人,更像是在寻什么东西。若单单只是为了陷害董国公,不必如此兴师动众,闹得割地赔款的结果。
你的意思是说顾城有东西
我没记错的话,顾城旁边是余王封地吧。
是!可有什么问题十六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