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八章
弄潮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早就做好准备的苏晨立即行动起来。他召集队委会,提出了一个大胆计划——创办向阳大队农副产品加工厂。
咱们可以收购社员的蔬菜水果,加工成罐头和果脯,卖到城里去!苏晨兴奋地说,比单纯卖原料至少增值三倍!
队委们面面相觑。这个想法太超前了,很多人一时接受不了。
这...这不是投机倒把吗会计老李担忧地问。
现在政策允许了,叫发展集体经济。苏晨拿出准备好的文件,沿海地区早就这么干了,咱们内地也不能落后。
经过激烈讨论,队委会最终同意拿出部分集体积蓄,创办一个小型加工厂。苏晨亲自去省城购买设备,学习技术。回来后,他组织了一批年轻社员进行培训,林秀也被他安排负责质量检验。
第一批西红柿罐头生产出来后,苏晨带着样品跑遍了县城的供销社和食品店。起初没人愿意要这个乡下货,直到他找到县供销社主任——他以前机械厂的同事老王。
老苏啊,你真是变了个人!老王尝了罐头后惊讶地说,这味道比省城的还好!行,我先要两百瓶试试。
令所有人惊喜的是,两百瓶罐头三天就卖光了。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向阳加工厂不得不加班加点生产。年底一算账,仅半年时间就盈利五千多元,相当于全大队往年一年的集体收入!
分红那天,整个向阳大队像过年一样热闹。每家每户都分到了现金,这是他们做梦都想不到的事。
苏队长,咱们明年还干不社员们围着苏晨,兴奋地问。
干!当然干!苏晨高声宣布,明年咱们扩大规模,增加品种,还要注册商标,把向阳牌卖到全省去!
在苏晨的带领下,向阳大队的集体经济蒸蒸日上。加工厂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上百人,产品从单一蔬菜罐头扩展到果脯、蜜饯、腌菜等十几个品种。到1980年,向阳大队已经成为全县首富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砖瓦房,买了自行车、缝纫机。
随着政策进一步放开,苏晨又创办了建材厂和运输队,利用当地资源生产水泥预制板和砖瓦,组织车队运往县城销售。向阳大队的集体企业如滚雪球般越做越大。
1982年,红旗公社改为红旗乡,向阳大队改为向阳村。在第一次村民委员会选举中,苏晨以全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苏主任,咱们村现在有钱了,接下来干啥村民们期待地问。
办教育,修路,建养老院!苏晨豪情万丈地说,我们要让向阳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
他确实做到了。到1985年,向阳村已经建起了全县第一座村级小学教学楼,第一条村级柏油马路,第一个村级敬老院。村民人均收入是全县平均水平的三倍,吸引了周边许多姑娘争相嫁到向阳村来。
这期间,苏晨的家庭也幸福美满。小雨考上了省城师范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小阳在县城读高中,成绩优异。林秀从加工厂质检员成长为分管生产的副厂长,成为丈夫得力的左膀右臂。
唯一让苏晨遗憾的是父母没能看到这一切。前世父母因他酗酒不孝郁郁而终,这一世虽然他在父母晚年尽心侍奉,但二老还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相继离世。
爹,娘,你们看到了吗儿子没给苏家丢脸。每年清明,苏晨都会在父母坟前这样诉说。
第九章
圆满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2005年。六十岁的苏晨已经退居二线,将村办企业交给了年轻一代管理。三十五岁的小阳从省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现在担任向阳集团的总经理。
退休后的苏晨并不清闲,他被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