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甚至都提前给自己做过心理建设,做好了今天开业不会有多少人光顾的心理准备。

    毕竟这是她人生地不熟的八十年代,更别说盖浇饭这种东西都没人听说过,万一呢,万一它水土不服……谁知道它却给了人这么大的惊喜,不愧是在前世风靡各大城市,甚至成为打工牛马必备“草料”之一的刚需美食!

    而且就八十年代的收入而言,十块钱也不少了,毕竟对于这年代许多普通家庭来说,一家三口甚至四口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十块钱呢,也就针织厂这些工厂会好一些,如果家里是双职工,那才会又宽裕一点。

    宋明瑜要是当时在吴书记那选了另一个方案,她现在在车间里当实习生,一个月也就十几块钱,还得拼命地干活讨带教师傅的欢心,不然到时候人家一句话,她就能被针织厂扫地出门,什么也拿不到。

    现在多好,一天能有十块钱挣,还不用那么担惊受怕——最重要的是饭馆就开在自家,这种满足感无与伦比!

    当然高兴归高兴,宋明瑜心里还是很清楚这个数字不可能每天都有,毕竟今天第一天开业,很多人好奇又或是过来看热闹,帮她吸引了不少客流,盖浇饭是新鲜玩意儿,又有免费喝汤这个福利,才有了今天这么高的营业额,随着时间流逝,这个数字会慢慢回落,最后稳定。

    但是对于小饭馆的未来,宋明瑜还是带着乐观的态度,毕竟营业额现在受到的限制还很大,不说别的,她家就两张桌子,又不是多么出名的馆子又或者是百年老店,没多少人愿意长时间排队,这一点就限制住了客流量。

    另外一个很大的限制就是食材。

    宋明瑜之前的规划相对保守,毕竟这时候电冰箱要好几百块钱一个,还得要工业票,她压根买不起,要是买多了坏掉了,那就是亏了钱,又折损了票证,得不偿失。

    这样做,好处在于她的食材非常新鲜,坏处就是因为来的人比预想中要多,原材料断了好几次,宋言川充当跑腿小弟去了两趟菜市场,连爸妈以前留下来那盒子里的票证都用出去一大把,这才把食材补齐。

    米饭用得更快,宋明瑜知道这年头大家肚子里没油水,个个都能吃,但是能吃的程度还是超过了她的预期,一整天蒸了好几甑子米饭,那甑子又深又大,可即使如此,后来的顾客也差点面临只有“盖浇”没有“饭”的尴尬局面,差点开天窗。

    接下来,就是要稳住心态,慢慢经营起小饭馆的口碑和人气,先在针织厂附近把名声打出来,让大家接受小饭馆的存在,之后再计划慢慢增加不同的花样菜色,攒钱把店做大做好。

    宋明瑜从毛票堆里抽出两块钱:“工钱,拿着。”

    宋言川一脸懵,宋明瑜笑眯眯地揉了揉弟弟的脑袋:“今天辛苦你了,拿着吧,就当姐姐给你的零花钱。”

    前世她总是一个人,什么都习惯了自己一手揽,这辈子多了个弟弟,她也没想过会有多少差别,可宋言川却硬是在店里陪着自己忙了一天,小不点累是累,责任感却很强,哪个客人点了什么,有没有收钱,他都特别积极地盯着,一点也没让她多费心。

    宋言川盯着那两张一块钱的纸币,眼神发光,他当然想要。

    厂附小管得严,学校连个能买东西的地方都没有,他唯一的乐趣就是放学的时候,总会有个老人家卖“叮叮糖”。

    小锤子和一把凿子,叮叮当当地一敲,就像是某种暗号,宋言川就知道卖叮叮糖的老爷爷来了,在附小旁边那条巷子里,老爷爷的背篓放在地上,枯瘦的手臂却铿锵有力,凿一下就是一小块,一分钱,充实了整个放学路上的光景。

    还有胡同外头那条街上的小书摊,供销社卖的桃酥和小蛋糕,那天陈念嘉还在店里喝了天府可乐,玻璃瓶看上去好漂亮,好像还很好喝,他从来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八零胡同小饭馆简介 >八零胡同小饭馆目录 >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