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迎使这种事哪有书上章法若是礼仪出一丁点差错,怕是要让我回去种地了。他嘴角抖了抖,不由自主地揪了揪帽缨——那是顶进贤冠,戴着虽不甚稳,但模样体面。

    此时传诏官已到,两人骑着高头大马,一手持节信,一手勒缰,身后的两辆羊车上,侍者各握佩刀,姿态虽称不上英武,倒也整齐划一,有一股子看上去很讲究的庄严气氛。

    前方,赤红衣袍的开道官骑在马上,身后罩着十几柄油纸伞。那伞不为遮阳,只为体面,阵仗之大,倒像是城隍爷出巡。再看那一队绛衫骑士,头戴平巾帻,排成两列,缓缓前行,正中引着使者车辆。他们的马并不拉车,而是紧随车后,仿佛怕马儿走快了,冷了车里的官人似的。

    这还没完。接着是一队铁甲士兵,足有百人,甲胄锃亮,阳光一照,晃得人眼发花。他们身后是更奇特的仪仗——百余人手持五彩木戟、木槊,肩披如带的剪彩,插着白羽。那衣服的颜色与帽子统一,若不是早知是迎宾,只怕误以为哪家戏班要进城演《穆桂英挂帅》。

    更有滑稽的,是那画了虾蟆幡的木板旗帜,被风吹得哗啦啦响。监舍一看那幡,心里暗笑:倒像是小孩子过年挂的吉祥画,喜气是有,就是有点……接地气。

    到了正旦,北使乘车到了阙下,大门重重,第一道门叫朱明观,门楼上还题了名号。再进应门,门下立着一面大鼓,画得金碧辉煌。再进,是太一阳一门——这门左边高楼悬着铜钟,右边是朝堂,两边各有一面大画鼓。鼓一敲,钟一响,满宫的鸟都飞了起来,像是整个京城都在震动。

    北使在门外整顿队伍,鼓磬声中步入朝道。前面悬钟的北道一侧立着诸臣,宣城王和几位使臣随后也被引入内,各自分列站定。高句丽、百济来的客使也在左右分坐,连茹昆仑的外族宾客都被安排了位置。三千余名朝官,分立阶下,噤若寒蝉。

    梁主此时从东堂中出,他昨夜宿于云斋,未走正阁——按宫廷惯例是可省的,但老臣窃窃私语:这是否略嫌简慢也有人笑说:他不过是懒得走那几级阶梯罢了。

    鼓钟再响,梁主乘舆而来,一身玄袍,坐在那高高的幄帐之中。帐子是绿色油布制成,顶罩皂色丝裙,四角用绳固定在朱柱上。那漆黑的曲几前,他安坐不动,目光悠远。他心中暗想:这一出戏,排场是真大。可不知南使来意几何,是道贺,还是试探

    梁诸臣也陆续从西门入殿,身穿具服,头戴博山冠,冠缨垂坠,其末缀着翠羽、珍珠,佩剑黑靴,齐齐整整,仿若画轴里走出的人物。他们以二人一组进场,后有擎着牙箱、班、剑箱的随行,前呼后拥,气势极盛。

    至宣城王前,北面铺了重席,行三拜礼,拜得极为虔诚。行毕即退,引王公等登殿献玉。梁主接过,却并不言笑,只淡淡一瞥,把玉摆在几案之侧,仿佛收了件民间手工艺品,没太放在心上。

    旁边一位近臣低声调侃:主上今日似乎不太高兴梁主微一侧身,低声道:这玉倒是好玉,就是人情太重。说罢举杯饮茶,淡如云烟。

    这便是北齐迎南使的一幕,表面金碧辉煌、礼数周全,背后却是你来我往的暗流涌动,礼乐之外,也藏着一份帝王的沉思与臣子的揣摩。一场政治仪式,终究不过是一场舞台剧,有布景,有台词,人人心中都有一出自己的戏。

    在北朝和南朝你来我往、礼仪繁复的时代里,外交场合不像今天只有握手和合影,反而像是一台排练多日的大戏,每一位出场人物,都得按照剧本演足了戏。

    那日,北魏派来的使节李同轨与陆操,双双抵达梁朝都城。他们下榻在乐游苑的西门,一道油幕遮天蔽日,仿佛帷帐一拉,便是天上人间的分界线。李同轨年过五旬,面色黝黑,一张嘴却能喷出三寸不烂之舌;陆操则生得斯文,嘴角常带笑意,对这种外交应酬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酉阳杂俎新义》卷一礼异天咫简介 >《酉阳杂俎新义》卷一礼异天咫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