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否赠我说完用素白丝巾包了那两块血色柔软之物,揣入怀中,一拱手:告辞。身形一晃,竟像风里飘出屋子,门外一阵尘沙,他人影已在五六丈外,眨眼便没入街角。

    王布父女目瞪口呆,正商议这人是仙是鬼,只听门外又传马蹄声急,一少年骑白马而来,眉若远山,眸如秋水,穿着一袭素衣,背后还缀着银羽。他翻身下马,拱手问道:适才可有一位胡僧来此

    王布忙回:刚走不久,仙师何来那少年叹口气:我乃天界医神座下使者,受命取回遗落人间的天药,不想被那胡僧捷足先登。说罢摇头苦笑,道:那胡僧非凡人,乃流落人间的夜叉身,道缘未了,却早早得知天药之藏,唉——

    王布听得心惊肉跳,小娘更是怔怔发呆,那少年却不再多言,只说:既失天药,此间天劫已定,不可逆改。一甩马缰,化作一缕白光,渐散于空中,只余马蹄之音,余韵不绝。

    自此之后,王小娘容貌更胜从前,常有人远道而来,只为一睹芳容,但她却素衣布裙,谢绝婚事,终身未嫁,常说:我身曾藏天药,若再贪凡情,恐天命不容。渐渐地,她成了东市一桩传说。

    数年后,有人夜游近郊,说在八月十五的满月下,树林间光华如洗,竟见一只金色巨蟾,背脊泛光,口衔桂叶,一跳便没入天幕中。乡人惊呼,那正是月中之蟾下凡,莫非——那胡僧与天药,竟真是月宫来者

    于是这事儿,在茶楼酒肆传开了,有人说那胡僧是化外仙人,有人说是佛门试炼,有人甚至说,那息肉其实是某种天魂,藏在人身上太久,便要还天。

    真假无人能证,但这桩事,终究成了长安街头最有趣的异闻之一。只要你愿听,茶馆里的说书人,便会将这段神秘往事,娓娓道来——只收两文钱,附送一杯热茶。

    唐大和年间,有一人姓郑名仁本,为人质朴寡言,在洛阳做官。他有个表弟,年轻时风流倜傥,满腹文章,名字早已失载,只记得常常与一位姓王的秀才相交甚密。王秀才生得清瘦,一袭青衫不离身,琴棋书画俱通,常言山林气息可清心,于是邀表弟一同去嵩山游览。

    那日阳光正好,山间松涛阵阵,二人拾级而上,谈笑风生,不知不觉走进一片深林。起初尚能辨路,转几个山腰后却渐觉天色变暗、路径陌生。行至傍晚,鸟归林,人踪绝,只听得风声里带着些奇异呜咽。王秀才虽文士出身,胆子却不小,只摇着扇子道:这林子,怕是藏着些神仙。

    郑表弟却已开始慌了,四下张望,愁容满面。正无计可施时,忽听灌木深处传来低低鼾声,节奏沉稳如鼓点。二人惊疑,轻轻扒开草丛一看,只见一人仰卧林间,白衣胜雪,衣角整齐,一根枯藤绕腕而系,仿佛是随意为枕。此人面如玉雕,鼻梁挺直,呼吸之间竟有松香浮动。

    这……是人还是神王秀才低声问。

    郑表弟大胆几分,清了清嗓子上前叫道:这位朋友,打扰了,我们迷路了,能否指个方向

    白衣人睁眼望他们一眼,眼神澄澈得像山泉,声音却低沉温和:来吧。

    他起身极快,身姿轻盈,转身便往林中小径走去。两人一时也顾不得多问,连忙跟上。林子幽深,本来杂草丛生,但白衣人走过之处,草叶竟自动退让,宛若生有灵气。

    走着走着,那人忽而笑了,声音飘在林风里:你们可知,天上之月,并非虚影,而是由七种宝石炼成——琉璃、珊瑚、青金、玉髓、水晶、琥珀、金刚砂,日日有人修补,夜夜有人清扫。世人仰望明月,不知其内劳作如火如荼。

    王秀才闻言失笑:兄台戏言,怎生修月莫非你便是那修月之人

    白衣人未答,只将手中布包解开,从中取出两团温热米团,表面泛着细碎光泽,竟是细如玉屑的颗粒,粒粒玲珑。此饭唤作玉屑饭,不授凡人,我见你二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酉阳杂俎新义》卷一礼异天咫简介 >《酉阳杂俎新义》卷一礼异天咫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