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动请缨。
他一坐下,就直奔主题:念安,做公益是好事,但法律合规和财务透明是生命线,这两点必须铁打。
他翻看苏念安七拼八凑的资料,眉头几乎拧成了川字:这些数据太零散了,不成体系。还有,预期开支和善款来源,每一笔都要有明确记录和监督机制。苏念安有些泄气,她没想到这里面道道这么多。
赵志远看出她的窘迫,拍了拍她的肩:别急,我帮你。今晚我们加个班,争取把框架理出来。
活动室的灯亮了一夜。
咖啡一杯接一杯,键盘敲击声与纸张翻阅声交织。
赵志远不愧是专业的,在他的指导下,原本杂乱无章的信息被分门别类,缺失的条款被逐一补充,一份逻辑清晰、数据详实的报告终于在晨曦微露时成型。
苏念安揉着酸涩的眼睛,心里却踏实了不少。
然而,她刚松一口气,林夏的电话就打了进来,语气急促:念安,小心点!我收到线报,顾明琛那个家伙,已经私下接触了区民政局管这块儿的老李!顾明琛,朝阳里另一个实力雄厚的商业项目开发者,一直视暖心驿站这种纯公益项目为眼中钉,认为占用了宝贵的社区资源。
苏念安的心提了起来。
果然,几天后的项目初审会上,那位以严苛著称的张评委,镜片后的目光带着审视,第一个发难:朝阳里社区的老旧程度大家有目共睹,基础设施本就紧张,再上马这么个‘暖心驿站’,社区的承载能力,真的够吗别是拍脑袋工程,最后搞得一地鸡毛!
话音刚落,会议室的气氛顿时有些凝重。
苏念安正想开口解释,赵志远却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叠厚厚的材料,啪地一声放在会议桌上:张评委,您的问题提得很好。这是我们对朝阳里社区承载能力的详细评估,以及针对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他翻开第一页,是密密麻麻的签名:这是朝阳里超过百分之八十常住居民的联名信,他们都迫切希望能有这样一个互助空间。接着,他又展示了社区过去一年各类服务活动的记录,图文并茂,详细到每一次为孤寡老人送餐,每一次调解邻里纠纷。
我们不是拍脑袋,赵志远语气平静却掷地有声,我们是基于社区的真实需求,并且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服务基础和群众支持。张评委的脸色变了又变,最终没再多话,只是深深看了赵志远一眼。
初审算是有惊无险地过了,但苏念安知道,这只是开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天下午,王阿姨在楼道口拦住了苏念安,眼神复杂得像一团乱麻,语气也带着几分试探和不确定:小苏啊,我可听说了,你这‘暖心驿站’,背后是不是有大人物给你撑腰啊有人说你是……靠男人上位的。她晃了晃手机,屏幕上赫然是一封匿名邮件的截图,措辞暧昧又刻薄,直指苏念安私生活不检点,利用不正当关系获取项目支持。
苏念安只觉得一股凉气从脚底升起。
她深吸一口气,脸上不见波澜:王阿姨,您可以不信我的人品,但您总该相信自己的眼睛。她顿了顿,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暖心驿站’现在虽然还没正式挂牌,但每天来活动室寻求帮助、参与活动的老人孩子有多少,解决了多少邻里之间的小摩擦,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您也可以去看看,问问他们,我苏念安靠的是谁。王阿姨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还是咽了回去,眼神里的怀疑却淡了几分,叹了口气走了。
流言蜚语的杀伤力不容小觑。
好在,质疑声并未能阻挡项目的推进。
几天后,区民政局的周主任亲自带队,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朝阳里进行实地考察。
没有刻意安排,一切如常。
志愿者们正忙得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