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沈知远和念汐站在灯塔下,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心中感慨万千。

    你看,苏棠望着灯塔,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我们一家人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沈知远揽过她的肩膀,是啊,就像我们的爱情,经历风雨,依然坚定。

    夜幕降临,灯塔的灯光亮起,照亮了整片海域。在灯光的映照下,苏棠、沈知远和念汐的影子紧紧依偎在一起。这片见证了他们爱情与成长的海,将继续倾听他们的故事,而那座爱的灯塔,也将成为永恒的象征,照亮更多人的心灵,让爱与希望的回响,永远在这片天地间回荡。

    第十一章:记忆的拼图

    爱的灯塔落成后的第一个周年纪念日,苏棠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泛黄的信封上是陌生的字迹,拆开后,里面是一张褪色的照片——年轻时的沈知远穿着笔挺的军装,身旁站着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1998年抗洪抢险留念,摄于长江堤坝。

    这是谁苏棠拿着照片找到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的沈知远。阳光透过海边小屋的窗户,洒在他骤然苍白的脸上。沉默许久,他缓缓开口:那是我母亲,还有......我没能保住的弟弟。

    尘封的往事如潮水般涌来。1998年特大洪水肆虐时,年仅17岁的沈知远跟着父亲奔赴抗洪一线。母亲带着年幼的弟弟来堤坝送饭,却在返程途中遭遇决堤。沈知远拼了命地往回跑,只在浑浊的洪水中捞起弟弟的一只小鞋子。

    从那以后,父亲再也没说过话,三年后郁郁而终。沈知远摩挲着照片,我选择做工程师,就是想筑起永不倒塌的防线,再也不让悲剧重演。他转头看向苏棠,眼中满是愧疚,这些年,我把太多时间都用来弥补过去的遗憾,却忽略了眼前的你们。

    苏棠将他的手贴在自己脸上:现在告诉我,还不算晚。当晚,她在设计稿上画下新的草图——以抗洪精神为主题的纪念馆,用混凝土的厚重感与玻璃的通透感,诉说生命的坚韧与希望。沈知远主动提出负责施工,这一次,他要亲自将记忆中的伤痛,浇筑成守护未来的力量。

    工程进行到一半时,沈知远在工地上晕倒了。医院的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长期高强度工作和陈年旧伤,导致他腰椎严重受损,需要立即手术。躺在病床上,他强装镇定:别担心,就当给老腰做个大修。苏棠却背过身悄悄抹泪,手机屏幕上还留着未发送的消息:程叙说纽约有顶尖的医疗团队......

    手术前夜,念汐从学校赶回来。她抱着自己设计的康复模型,哽咽着说:爸爸,等你好了,我带你去看我的毕业设计,是给老年人设计的无障碍社区。沈知远艰难地抬手抚摸女儿的头发,忽然想起她小时候总爱把贝壳贴在他疼痛的关节上,说这样海风就能把病痛吹走。

    手术后的康复期漫长而艰难。苏棠暂停了所有工作,每天扶着沈知远在院子里练习走路。有次他不小心摔倒,苏棠跪在地上支撑着他的重量,膝盖被碎石划破也浑然不觉。别勉强自己。她红着眼眶说。沈知远却咬牙站起来:我答应过要陪你看遍所有你设计的建筑,说到做到。

    三个月后,沈知远终于能独立行走。此时的纪念馆已初具雏形,巨大的弧形墙面上,镶嵌着抗洪战士的手印浮雕。苏棠特意在入口处设计了互动装置——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屏幕,听到当年幸存者的口述录音。当第一句感谢那些用生命为我们筑起堤坝的人响起时,沈知远的泪水滴落在水泥地面,晕开深色的痕迹。

    开馆那天,当年参与抗洪的老战士们坐着轮椅来到现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抖着抚摸墙面:这不是纪念馆,是活着的纪念碑。沈知远站在人群中,突然明白,有些伤痛不必刻意遗忘,当它们化作照亮他人的光,就成了生命最厚重的勋章。

    深夜,苏棠和沈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爱在潮汐之间简介 >爱在潮汐之间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