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等我。”
“等胜利了,我就来找你。”
17
去往北平的路上,我从战火中死里逃生,在饥寒交迫中险些丧命……
那些日子,我目睹百姓无粮可食,无家可归,更有骇人者,易子相食。
民间疾苦不忍诉说,其程度远远高于令人发指的地步。
一路上,仿佛只写满了血淋淋的——
‘吃人’二字。
到了北平后,我马不停蹄将一路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又以匿名者的身份将多份爱国倡议书发表于青年报,日报,晚报。
终不负所望,获得一众响应。
五年时间,我不再是受人唾弃的青楼女子,不再是囿于规矩的旧派女子,更不是相夫教子的他人附庸,而是千千万万爱国人士中的一份子,是为理想信念坚定奋斗的一份子。
阁楼的小窗前,我伏在昏暗的台灯下奋笔疾书。
月光照在纸上,映出影影绰绰的笔影。
我抬起头,突然想起那晚的月光也是这般清亮,
一如他熠熠的眼眸。
笔尖继续落在纸上沙沙作响。
我想,我们虽天各一方,但始终并立而行。
18
民国28年,我被捕入狱,患上咳疾,我以为我要死在狱中。
恍惚间,我好像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再醒来时,已在客栈,
“周清正,是你吗?”
我颤抖出声。
“夫人,你醒了。”
声音澄澈明亮,但不是他。
是他的副官方淮。
方淮说,周清正仍在前线,他是调职后偶然在报纸上看到关于我的新闻才前来解救。
方淮还给了我一个小盒子,说周清正嘱托他一定要交给他的妻子。
是我那年在周清正书架上见到的那个。
我腹诽,谁说要嫁给他了。
但还是打开了盒子,
和我猜的一样,
是枚钻戒,精巧别致。
我将戒指拿出来端详许久,泪水不知不觉湿了衣襟。
最终还是将它塞回小盒子。
周清正,我要你亲自来戴。
19
民国37年,入了秋,我的病愈发严重了。
我想大约是这些年的旧疾累积所致。
在撰写完又一份书稿后,我坐在了周清正当初教我读书写字的小桌旁。
秋风有些寒凉,吹得人心里发冷。
可这样的秋我等了一年又一年。
我将架子上的小盒子取下来,把已经发暗的戒指套在了无名指上。
生病后,身子浮肿,如今带着都有些紧了。
又一阵风从小窗吹进。
我想抬手去关窗,却发现连脚也软了下去。
周清正,我好像等不到你了。
可是,你也骗了我不是吗。
我们顶多算扯平了吧。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