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地心熔炉”地热集群:**
*
**位置:**
穆特诺夫斯克火山(Mutnovsky
Volo)及周边高热流区域。
*
**核心:**
一系列深井钻探至地下数千米的岩浆房边缘或高温干热岩层。利用超临界水(兼具液体高密度和气体低粘度的状态)作为工质,驱动大型汽轮机发电。其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与狂暴自然的搏斗。重型钻机在刺骨寒风与间歇性喷发的火山蒸汽中轰鸣,巨大的管道如同钢铁巨蟒,盘绕在热气腾腾、硫磺味刺鼻的地表裂口之上。
*
**优势:**
清洁(相对核能)、可再生、受地表恶劣气候影响较小。利用勘察加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成为“钯星”核矩阵不可或缺的补充。
*
**挑战:**
高温、高压、强腐蚀性的地热流体对材料提出了极限要求。耐腐蚀合金的冶炼和管道铺设技术在这里经历了最严苛的实战检验。每一次深井的成功并网发电,都伴随着工程师们疲惫却充满成就感的欢呼。地热站冒出的巨大白色蒸汽云,在铅灰色的天空下格外醒目,象征着人类从地球内部汲取的生命之息。
---
###
**生命之基:驯服菌毯的农场**
食物与基础有机物生产,是维系百万人口生存的命脉。库兹涅佐夫抛弃了战前脆弱的露天农业幻想,将目光投向已被证明具有顽强生命力的TR菌。
**1.
“丰收穹顶”
TR菌超级农场:**
*
**形态:**
一系列覆盖着高强度透光复合材料(掺杂了抗辐射涂层)的巨型半球形或拱形建筑群,如同散落在冻土上的巨大珍珠。内部是高度自动化的立体培养层架。
*
**核心:**
大规模工业化培养经过基因编辑优化的**驯化TR菌株**。这些菌株在苏维埃心智的精密调控下:
*
**高效转化:**
以火山灰、处理过的有机废弃物(包括部分净化后的人畜排泄物)、甚至部分工业废气中的CO为主要营养源。
*
**定向产出:**
不仅生产富含蛋白质的基础“菌饼”(口味和质地经过多次迭代改良,勉强能被大众接受),还生产用于制造生物塑料、燃料、药品前体的特种菌株。
*
**安全可控:**
关键特性是失去了野生菌毯的**强侵略性、神经信号操控(制造步行者)和快速环境改造能力**。它们是被精心“阉割”过的生产机器。
*
**运作:**
内部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养分流)由遍布的传感器网络监控,数据汇入苏维埃心智,由其进行毫秒级的微调。无人运输车在培养架间无声穿梭,机械臂精准地进行采收、接种和维护。巨大的通风系统时刻过滤着可能逸散的孢子。这里是生命工厂,也是生物安全的堡垒。
*
**意义:**
“丰收穹顶”提供了半岛所需70%以上的基础热量和蛋白质,以及大量工业原料,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泵”。
**2.
外围驯化生态带:**
*
**策略:**
在“丰收穹顶”外围,靠近净化边界线的区域,实施“自然对抗自然”战略的延伸。
*
**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