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
    法拉盛的早晨下着雨,密密麻麻,像针线在天与地之间飞快穿梭,噼啪打在地下室窗上,留下一层水雾。窗子贴着人行道,只透进一条模糊的光缝,湿意随着风灌进来,把空气染得发凉。

    李雪醒得比女儿早。她没睁眼,只听声音,就知道是纽约的雨——直直落、重重砸,不拐弯,也不藏情绪。这样的雨像纽约人,说来就来,说停就停,脚步快、心意硬,一点都不留人喘气的余地。

    她一时想起江南的雨。那边的雨是软的、绵的,像是有人躲在天边叹气,一叹就是半天。雨丝落在屋檐上、竹叶里、河水面上,能听见“滴滴嗒嗒”的细声,好听得像旧唱片在下针。江南的雨不讲道理地温柔,连街头巷尾的吆喝声都像裹着水汽,拐了个弯才钻进人耳朵里。

    “纽约的雨,不下心里,”她想,“可也冲得干净。”

    这时,床帘那边响起一声轻唤:“妈,我走啦。”

    她嗯了一声,带着半梦半醒的利落:“带上香蕉,别忘了。”

    李南栀把书塞进帆布包,又抓了根香蕉塞进外套口袋,轻手轻脚地关门。

    她就读的是皇后区一所中等偏上的公立高中。亚裔学生多,西语裔更多。esl教室总是坐满了新来的移民孩子。但李南栀早就不在那里面了。她跳过了英语强化班,直接选了ap

    literature、ap

    history、honors

    civics,还是年级前十。

    她尤其擅长写作,特别是结构化议论文,逻辑清晰,文笔有力。历史老师夸她“论证严密,像个小律师”;辩论社指导老师则私下说她“是那种能申请jd项目的人才”。

    李雪听不懂这些名词。刚来那会儿,她甚至分不清“lle”和“uy”的区别。但她不是没见识的人。她早年在饭馆打工时最喜欢的事,就是在午休时偷听几个老服务员聊新闻、讲香港电影、议论政策。

    “你要是能走文科,就往律师那条路走。”她说,“你说话比我利索,脑子也比我稳。”

    “妈,在美国,学文的才进白宫。”李南栀一边做sat练习,一边回她。

    她放学后不参加社团活动,不逗留图书馆。她直接挤7号线回法拉盛——她们住在那边一个地上地下结合的多户人家一楼,带小半地下单间。

    地方不大,但有独立卫浴、简单厨房,还有个电热炉和微波炉。租金1700包水电,房东是华人,对她们母女不多事。

    门一开,油盐味和淡淡的清洁剂味道一同扑鼻。李雪正围着围裙煎豆腐,锅里炖着小排骨,是打折时屯的冷冻肉。餐桌上有两样青菜,是她前晚收工路过hart超市捡的特价。

    “今天吃得好点。”李雪头也不抬,“白人太太给了我一袋芝士,咱煎个三明治给你明天带着。”

    她们的日子不富裕,但比从前强太多。丈夫去世时,李雪才刚过二十七。家徒四壁,女儿学籍被卡、学校拒收,街坊劝她再嫁,她却摇头:“我不是图个饭碗,我要给她一条出路。”

    有人说她固执,说她命苦。她却冷冷地说:“命是自己走窄的,我走大点看看。”

    李南栀十四岁那年,她们动了走线的念头。

    从中国飞厄瓜多尔,再穿越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全靠蛇头带路。一路走陆路,走黑夜,走无人区。

    李雪出发前花了三个月做准备。她把能问的人都问了,记录每一段路线,每个口岸的难度,每一种可能被遣返的情形。别人以为她只是一时冲动,她却说:“出国不是赌命,是算账。我要知道这账值不值得。”

    那一路,她们坐过闷热的货车,钻过荆棘,睡在满是蚊虫的草地上。一次夜里,有人想抢她的包。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回响(1v1 强取豪夺)简介 >回响(1v1 强取豪夺)目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