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里,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

    志远父亲说到做到,真的断了和他的联系。只有母亲偶尔偷偷寄些钱和营养品来,信封上从不留地址。

    1979年夏天,思远已经会走路了,咿咿呀呀地喊着爸爸妈妈。志远以优异成绩从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一家大医院工作。按理说,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可志远却常常在深夜望着天花板发呆。

    想什么呢秀芹轻声问。

    想梁家沟。志远叹了口气,那里的医疗条件太差了,连个正规医生都没有。乡亲们有个大病,得赶几十里山路去县城...

    秀芹沉默了一会儿:你想回去

    嗯。志远翻过身,看着妻子在月光下清澈的眼睛,我是农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应该回去服务农村。再说,你爹娘年纪也大了...

    我听你的。秀芹握住他的手,你在哪,我和思远就在哪。

    就这样,在80年代第一个春天,志远主动申请调往陕北县医院工作。离开北京那天,只有母亲来送行。她抱着思远亲了又亲,偷偷塞给秀芹一个玉镯子。

    妈...志远哽咽着。

    去吧,好好过日子。母亲抹着眼泪,你爸那边...慢慢会想通的。

    回到陕北后,志远在县医院工作了两年,然后主动要求调到梁家沟所在的公社卫生院。他和秀芹把家安在了梁家沟,用积蓄盖了三间砖房。秀芹重新当起了赤脚医生,志远则在卫生院和村里两头跑。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陕北高原时,志远和秀芹抓住政策机会,贷款把原来的医疗站扩建成了一个小型乡村医院。秀芹负责日常门诊,志远每周坐诊三次,还定期去县里进药。思远上了村里的小学,聪明伶俐,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1985年秋收时节,志远和秀芹正在医院里忙碌,突然有人跑来说村口来了辆小轿车,打听程医生家在哪。志远心里一动,放下听诊器就往外跑。

    村口的老槐树下,停着一辆黑色伏尔加。车门打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走了出来——是志远的父亲。

    三年不见,父亲老了许多,背也有些驼了,但那股威严仍在。他打量着周围的农田和远处新建的医院大楼,表情复杂。

    爸...志远轻声叫道。

    父亲看了他一眼,又看向他身后的秀芹和已经上小学的思远,半晌才开口:听说你们办了个医院,我来看看。

    秀芹赶紧上前:爸,进屋坐吧,我给您倒茶。

    父亲没应声,但跟着他们往家走去。路过打谷场时,几个老人热情地跟志远打招呼:程医生,我家孙子退烧了,多谢你啊!

    程大夫,多亏你媳妇,我老伴的腿好多了!

    父亲听着这些朴实的感谢,脸上的冰霜渐渐融化。

    家里,秀芹忙着沏茶切水果,思远乖巧地叫了声爷爷,然后躲在志远身后偷偷打量这个陌生的老人。

    孩子几岁了父亲突然问。

    八岁,上二年级了。志远回答,学习成绩很好,特别是数学。

    父亲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包递给思远:拿着,买点文具。

    秀芹端茶过来,父亲接过,突然说了句:这些年,辛苦你了。

    秀芹的眼圈一下子红了:不辛苦,爸。志远对我很好...

    父亲在梁家沟住了三天。这三天里,他看了儿子媳妇经营的乡村医院,看了孙子读书的小学,还跟着去田里转了转。临走那天,他对志远说:你们做得不错。这里...确实需要你们。

    简单的肯定,却让志远热泪盈眶。他知道,这是父亲能给出的最高评价。

    父亲回京后不久,汇来一笔钱,说是给医院添置设备用的。随信还有一张全家福——是志远离家那年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麦田里的守望相惜简介 >麦田里的守望相惜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