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意义。我向父母讲述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爸爸听了很久,最后点点头:孩子,你能这样想我们很欣慰。做人做事,有意义比有钱重要。
春节期间,我也抽时间去看望了汶川地震中认识的一些朋友。王工程师已经调到省建设厅工作,专门负责全省的建筑抗震工作。
小方,听说你现在专门研究抗震加固太好了!我们这边正缺这方面的人才。王工程师热情地说。
他告诉我,震后重建虽然已经基本完成,但全省还有大量既有建筑需要进行抗震加固。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政府办公楼等,加固任务很重。
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成熟的施工技术。每个项目都要重新研究方案,效率很低,质量也难以保证。
这个问题正好与我的研究方向吻合。我向王工程师介绍了我们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以及初步取得的成果。
太好了!等你们的技术成熟了,一定要在我们这里推广应用。王工程师兴奋地说。
这次交流让我更加明确了研究的实用价值。我们在实验室里获得的每一个数据、总结的每一条经验,都可能直接应用到实际工程中,保护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安全。
开学后,我投入到了更加紧张的研究工作中。陈教授为我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第一年完成基础试验研究,第二年进行工程应用验证,第三年总结完善技术标准。
第二学期,我们的研究重点转向了施工工艺的优化。虽然碳纤维加固的效果很好,但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技术难点。
比如,碳纤维布与墙体的粘结质量直接影响加固效果,但现有的粘结剂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性能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与材料实验室合作,研发新型的结构胶。
这项工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不同的化学成分对胶的性能有很大影响,而且还要考虑与混凝土、砖石等不同基材的相容性。
我和材料实验室的研究生小李一起,配制了几十种不同配方的结构胶,然后逐一进行性能测试。粘结强度、耐久性、耐候性、施工性能等等,每一项指标都要反复测试验证。
做科研就是这样,99%的努力可能都是徒劳的,但那1%的突破就能改变一切。小李这样安慰正在为试验失败而沮丧的我。
果然,在第38次配方试验中,我们终于获得了理想的结果。新配制的结构胶不仅粘结强度高,而且在高温、低温、潮湿等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的性能。
更重要的是,这种胶的施工性能很好,粘度适中,凝固时间可控,适合大规模工程应用。
有了可靠的材料,我们的加固技术终于有了完整的技术体系。从结构分析、方案设计到材料选择、施工工艺,每一个环节都有了明确的技术标准。
年中,我们收到了一个重要的工程应用机会。某市要对全市的中小学校舍进行抗震加固,希望我们提供技术支持。
这是我们技术成果的第一次大规模应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成功,将为技术推广打下坚实基础;如果失败,前期的所有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
陈教授决定由我负责这个项目的技术实施。这是对你的信任,也是对你的考验。他对我说。
项目开始后,我几乎每天都在工地上。从施工方案的制定到具体操作的指导,从质量检查到进度控制,每一个环节我都亲自把关。
第一所学校的加固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工人们很快掌握了施工要领,加固效果也达到了设计要求。看着那些原本脆弱的墙体被碳纤维布包裹,变得坚固可靠,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但在第二所学校施工时,我们遇到了问题。这所学校的墙体表面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