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生命财产,我们决不能在这方面妥协。
虽然这个项目最终没有成交,但我不后悔。因为我始终记得在汶川地震废墟中许下的誓言: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保护人们的安全。
公司发展到第三年,我们的技术已经在全国50多个项目中得到应用,涵盖了超高层办公楼、住宅楼、商业建筑等多种类型。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技术开始走出国门。东南亚某国的一个超高层项目主动选择了我们的阻尼系统,这是中国建筑抗震技术首次出口海外。
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在公司年会上,我对全体员工说,这说明我们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技术领先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可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加大了研发投入,每年将营业收入的20%用于技术研发。我们还与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
同时,我们也开始布局产业链的上下游。我们投资建设了自己的生产基地,掌握了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技术;我们还成立了专门的工程服务公司,为客户提供从设计到施工的一体化服务。
公司发展到第五年,年营业收入突破了1亿元,成为国内建筑抗震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
这时候,有多家投资机构主动找上门来,希望投资我们公司。有的开出了很高的估值,有的承诺帮助我们快速扩张规模。
方总,这是个好机会。有了资本的支持,我们可以发展得更快。公司的财务总监建议我接受投资。
我仔细考虑了这个问题。资本确实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发展,但也可能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
最终,我选择了一家专注于技术投资的机构作为合作伙伴。这家机构不仅能够提供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他们理解并认同我们的技术路线和发展理念。
我们投资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更是一项有社会价值的技术。投资方的负责人这样说。
有了资本的支持,公司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在北京、上海、深圳设立了分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业务网络。
我们还启动了国际化战略,在新加坡设立了海外总部,积极开拓东南亚、中东等海外市场。
但无论公司发展到什么规模,我都没有忘记创业的初心。在公司的价值观中,我明确提出了技术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
我们的使命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让更多的建筑在地震中保持坚固,让更多的生命在灾难中得到保护。我在每次公司大会上都会重申这个使命。
这个使命感也深深感染了公司的每一位员工。我们的技术团队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我们的生产团队始终坚持着精益求精的品质要求,我们的销售团队始终秉承着诚信服务的理念。
公司成立第七年,我们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机遇。
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建筑抗震标准修订工作,我被邀请担任技术委员会委员,参与新标准的制定。
这是对您技术贡献的认可,也是推广先进技术的重要平台。住建部的领导在委任仪式上这样说。
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意味着我们的技术将有机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这不仅是商业机会,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我积极推动结构控制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基于我们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和工程应用经验,我提出了多项技术建议,大部分都被采纳进了新标准。
您的技术建议很有价值,填补了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空白。标准委员会主任这样评价。
新标准发布后,结构控制技术在国内的应用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我们公司作为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