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茶砖,再埋进牛粪堆中二次发酵。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客栈来了一位转山迷路的老者。林深煮了一壶新制的藏茶,茶汤入口的醇厚温暖,竟让老者老泪纵横。原来老者年轻时曾是茶马古道的马帮成员,这茶汤的味道,让他想起了已故的兄长。此后,老者常来客栈讲述马帮故事,林深将这些口述历史记录下来,整理成厚厚的笔记。

    在拉萨的日子里,林深还参与了寺庙的茶会。当酥油茶在铜壶中翻滚,僧人们低沉的诵经声与茶香交织,他忽然明白,所谓漂泊,不过是在不同的茶汤里,寻找内心的宁静。

    第八章:岭南烟火

    冬日的寒风中,林深南下广州。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街头巷尾蒸腾的热气与此起彼伏的粤语吆喝,构成了独特的岭南画卷。他在老城区的骑楼下租了间小铺,将在各地学到的手艺融入其中——墙上挂着苗绣蜡染,柜台上摆着藏茶,而最显眼的位置,则支起了一口火锅。

    林深改良的火锅融合了重庆的麻辣、江南的鲜醇与岭南的养生理念。汤底用老母鸡、瑶柱慢炖十二个小时,再加入从西域带回的香料。开业那天,街坊们被奇特的香味吸引,排起了长队。

    隔壁凉茶铺的陈伯常来串门,教林深辨认岭南草药。我们广东人讲究‘以热制热’,陈伯往他手里塞了一把夏枯草,你的火锅火气太旺,得配些凉茶才好。林深将陈伯的话记在心里,研发出搭配火锅的特制凉茶,没想到比火锅更受欢迎。

    一天,一位美食博主偶然探店,将林深的四海火锅拍进视频。视频迅速走红,各地食客慕名而来。林深却始终保持初心,每天清晨依旧亲自去市场挑选食材,坚持手工熬制汤底。在这座繁华都市里,他用一锅热气腾腾的火锅,温暖着南来北往的食客。

    第九章:北疆牧歌

    在岭南的烟火中忙碌了两年,林深渴望重归自然,于是北上来到新疆阿勒泰。当他骑着马跟随哈萨克牧民深入草原时,成群的牛羊在金色的草甸上移动,远处的雪山倒映在湖泊中,恍若世外桃源。

    牧民巴合提收留了林深,教他骑马、放牧、制作奶疙瘩。马是我们的翅膀,巴合提抚摸着心爱的枣红马说,但翅膀也要懂得休息。林深学着在草原上看云识天气,在星空下倾听古老的哈萨克长调。

    冬季转场时,林深跟着牧民们赶着羊群翻越雪山。寒风如刀割般刮在脸上,羊群的咩叫声与马蹄声在山谷回荡。当他们抵达冬牧场时,巴合提的妻子古丽热娜端来热气腾腾的马奶酒:小伙子,你比我们的小羊羔还能吃苦。

    林深在这里发现了失传已久的哈萨克毡绣技艺。他跟着老匠人学习用羊毛编织出精美的图案,将草原的日月星辰、动物花草融入其中。他的作品被带到乌鲁木齐的展览会上,吸引了众多目光,但林深最珍视的,是古丽热娜送给他的一顶亲手缝制的花帽。

    第十章:归程新章

    又一年春风拂过草原,林深决定启程回家。他的行囊里装满了各地的纪念品:苗寨的蜡染布、藏地的茶砖、岭南的凉茶配方、北疆的毡绣……这些不是简单的物件,而是他用脚步丈量世界的见证。

    回到故乡小镇,老宅依旧,但父亲的白发更多了。林深将在外漂泊的故事讲给父亲听,父亲笑着说:你小子,把四海都装进肚子里了。

    林深在镇口盘下一家旧茶馆,将这些年的见闻融入其中。茶馆里,既有江南的评弹,也有哈萨克的冬不拉;既能喝到藏茶,也能品尝岭南凉茶;墙上挂着苗绣与毡绣,角落支着改良版的四海火锅。

    渐渐地,茶馆成了小镇最热闹的地方。南来北往的旅人在这里停歇,听林深讲述那些漂泊的故事;老人们则在这里追忆往昔,孩子们好奇地触摸着来自远方的物件。林深终于明白,所谓四海为家,不是永不停歇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四海为家简介 >四海为家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