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微笑下的陷阱
市美术馆新展道德之镜爆火,参观手册写着古怪规则:
请保持微笑,展品能感知情绪
禁止拍摄哭泣者,闪光灯会唤醒伪善者
如遇老人摔倒,请立即用APP评分:扶=5分善行,不扶=1分理性
带女儿参观时,老人突然摔倒。
我正要扶起,女儿拽住我:爸爸看规则!
手机弹出投票:是否救助
看到90%选择理性加分,我犹豫了。
老人突然融化,变成新展品犹豫的代价。
我愤怒地砸掉展品底座,警铃大作。
墙上浮现新规则:破坏者将成为展品,请观众评分——伪善度97%。
---
2
规则之下的抉择
那页规则手册,是女儿先发现的。
爸爸,你看这个!她的小手拽着我的衣角,声音压得很低,带着点孩子特有的、发现秘密的兴奋,又混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她踮着脚,把那份崭新的美术馆参观手册举到我眼前,手指头用力戳着角落的一行小字。
那行字像是印刷时不小心蹭上去的油墨污迹,细小得几乎让人忽略:请保持微笑,展品能感知情绪。
市立美术馆新开的道德之镜特展,是近期的城中热事。巨大的海报铺满地铁通道,上面是扭曲模糊的人影映在光怪陆离的镜面里,配上这令人浮想联翩的名字,成功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入口处人头攒动,电子提示音温和却不容置疑地流淌在挑高的大厅里,一遍遍重复着:请保持安静,请勿触摸展品,请遵守参观规则。
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和崭新油漆混合的味道,冰冷、干净,还有一种属于公共空间的疏离感。我接过手册,揉了揉女儿软软的头发:嗯,看到了。大概是想让大家保持好心情看展吧。话虽这么说,心里却掠过一丝异样。感知情绪这美术馆的噱头,未免做得太足了些。
手册后面几页,规则一条条列下来,越来越古怪。
禁止拍摄哭泣者,闪光灯会唤醒伪善者——旁边配图是一个模糊、轮廓扭曲的人形雕塑,空洞的眼窝似乎在盯着画外。
如遇老人摔倒,请立即用‘道德之镜’APP进行现场评分:扶=5分善行积分,不扶=1分理性积分——这条规则下面,印着一个二维码,冰冷又高效。
女儿仰着小脸看我,大眼睛里映着大厅明亮的灯光:伪善者是什么呀唤醒它们会怎样
嗯……大概就是一些做得不太好的雕像我试图用她能理解的词汇解释,心里却有点发沉。这些规则,透着一股子将复杂人性粗暴量化的冰冷感,像把活生生的人塞进设定好的程序格子里。善行积分理性积分真当人是机器么我把手册塞进背包侧袋,牵起女儿温热的小手,走吧,看看里面有什么。
展厅内部光线幽暗,刻意营造出一种肃穆又略带神秘的气氛。聚光灯精准地打在每一件展品上,将它们从周围的昏暗中切割出来。游客们像一群沉默的鱼,在光与暗的甬道里缓慢游动,步履放得极轻,交谈声也压到最低,生怕惊扰了那些形态各异的展品。
展品本身,就足以让人心里发毛。
一座青铜雕塑,标题是沉默的代价。塑像主体是一个母亲,她的双臂以一种极其怪异的姿态扭曲着,死死捂住自己的嘴,身体却极力向前倾斜,似乎想扑向旁边一个被模糊黑影吞噬的孩子轮廓。那凝固的绝望姿态,看得人喉咙发紧。
另一件玻璃装置,名为流言的锋刃。无数细小的、打磨得极其锋利的玻璃碎片,组成一个巨大的人形旋涡,碎片上反射着扭曲变形的观众面孔,仿佛每一个路过的人,都在无形中被切割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