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随之而来的麻烦
中已经为要撰写的新闻打好的底稿。
方向收起录音笔,杨国峰问道:“这样就结束了?”
他感觉就跟聊家常似的。
方向笑笑:“杨书记,咱们今天的采访就先到这里,我可以给你们二位一人拍一张照片吗?”
杨国峰欣然同意,“我是可以,方记者,我会上电视吗?”
方向哑然失笑:“这我不确定,因为我是纸媒记者,不做电视报道,不过如果咱们的事迹发布后有不错的反响,也许后续还会有电视采访。”
“哦……这样啊,”杨国峰怅然若失,对不能上电视有些遗憾,不过他很快就调整好心态,跟着方向来到室外,外面采光好,他整理整理有些老旧的衬衫,挺直腰背,露出一个僵直的笑容。
夏芜也拍了一张照片,人生第一次有登报的机会,她还挺期待的,“方记者,到时候报道刊登之后,我们这边能不能买到报纸啊?我想留一份做纪念。”
方向心里直嘀咕,别看他嘴上说的好听,什么电视报道的,十有八九不会有,纸媒都没人看,去哪有好的反响呢。
至于买报纸,方向也不确定东华镇能不能买到市里的报纸。
他赶忙道:“一会儿咱们加个联系方式,回头报纸印刷出来,我给你们寄过来,不用买的。”
夏芜笑得灿烂,“那可太好了,谢谢方记者。”
“不客气,这也是我应该做的。”
方向还给村里的老人拍了合照,弄了大半天,到了中午饭点,夏芜留他吃午饭,顺势提出要带他去山上转一转。
杨沟村风景极美,附近的几个村庄都不例外,这里的最大问题就是没人,没投资,经济发展不起来,人都出去打工了,再美的景色没人开发也没用。
景色需要合理开发,这又把一部分想要回乡创业的年轻人给限制住了,就比如夏芜这山头,很多建设都不能搞。
难处虽然有,可夏芜时隔大半年后,对上面的政策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所限制是好事,不然一旦开始开发,很多人都控制不住欲望,那样只会破坏环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进程,问题是这一代人破坏掉的环境,代价会落到以后哪一代人身上呢。
来杨沟村的游客不少,夏芜发布的视频也有很多粉丝关注,夏芜觉得,她的视频以杨沟村为核心,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忠实粉丝。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杨沟村未被破坏的环境。”
国家给这里修路,架桥,拉电,这里有杨国峰这样心系家乡的基层,纵使现在经济起不来,将来某一天肯定会好起来的。
方向跟着夏芜转了大半个山头,拍了许多景色,随后又跟着给郝堂村民宿施工的送饭人员,去郝堂村转了一圈。
一直待到下午三点多,方向还急着回去撰稿,准备告辞离开。
夏芜和杨国峰把他送到村头,挥手告别。
三个多小时车程,方向回到市里,回家简单冲洗一下身子,把村里人送给他的特产放到冰箱,紧接着就坐在电脑前开始撰稿。
他有预感,这会是一篇很好的新闻。
两天后,方向把写好的稿子让红姐过目,果不其然,红姐表示文章写的很好,和上面推行的政策不谋而合,从主题上来看没什么问题,而且内容有很大的噱头,美女留学生回乡下创业,思想高度也拉满了。
领导看了之后也表示赞扬,于是方向的新闻稿被安排刊登印刷。
在等待报纸发行的几天里,方向心里一直记挂这件事,想着新闻会意外地激起很大的水花,甚至做梦都梦到了。
可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报纸发行后,和往常一样,没什么区别,一潭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