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周村小学
,由周村拨借给老师每人两亩地,由老师自种自收。多收的学费由周校长分配。假使学费不够开工资,由老师自己解决。
山里的农民拿出现金困难,交大米比较容易。他们种的就是粮食,产量不高,有可能亩产200到300斤。一家几十亩田地的是很多的,那里人烟稀少,田地可随便种,当然家里必须要有劳动力,要不就会饿肚子了。
赵元庆带着拟定好的决定来到了周村,给周良武看了看草文,周良武说:“好,好,好!我看行,先试着办吧,边做边改,慢慢完善。”经过几次协商,最后定稿。由周村出面发公告。
5、周村小学
公告全文如下:
周村小学成立公告
一、二、三、四、五内容同前。
书本费作业本费,实用实交,均可折成大米交讷。
自即日起就可报名,予计9月1日开学。
周村小学校长赵元庆
1941年7月8日
公告已经贴出,议论声传遍了山村。有急的,就到学校去问长问短。好的是赵元庆自公告贴出后,他就马上进驻了学校。每天做点准备工作,解释工作。特别是动员钱龙、钱凤,二位帮忙粉刷教室,教室的内墙上都刷上了白白的石灰。墙外也刷新了几条大标语。当然这是赵元庆的杰作。凡懂一点文化的,都说字写得好!
一晃8月15日到了,距离开学的日子,只十几天了。关键的工作是订购课本。可不好钉!目前报名的学生倒是不少,有40多人了。可还有十几天开学,那么这十几天还有多少学生呢?未知数——不清楚!赵元庆跟钱豆豆商量说:“先订50套吧!你看怎么样?”
钱豆豆说:“差不多吧!若就是这么多人,也差不多了,不会浪费。若再增加人,临时到书店去买几本吧!”
从目前来看,四十几个来报名的并不算多,农村穷,可生育厉害,一个一个的接着生,人多着呢!过去读不起书,进私塾都是几担米的。可如今只需要两三斗米,真是太便宜了,而且第三个小孩还是免交学费。这样一家来两个报名的很多,三个的也不少。是白读书的机会,一般人家是不放过的,你想啊!从七岁开始上学,至十几岁,加上周村近几年都没有办学,学生生源可是太多了。周村的地理位置是赵元庆选的(以前就有考虑的吧!),周围的山村可是有几个的,四十几个学生,只要有十几户人家就可凑齐了。因此赵元庆估计不足,结果后十几天来报名的,居然比原来报名的学生多了1.5倍,大约60人。所以现在学生人数增加到了100多人了。这下赵元庆急了,忙赶着马车到附近的乡镇以及县城,去抢购课本。还好抢购及时,终于购买到了120套课本,其中一年级是80套,二年级是40套。
课本有了,可老师不够。两个老师怎么上三个班的课?教室也没有那么大呀!所以只能分三个班。赵元庆想出了一个上课的办法:四一(年)(1)班,四一(2)班是一年级,分上、下午上课,由钱豆豆负责。四一是二年级,只一个班,由赵元庆负责。
赵元庆作为校长,他还有其他的杂事的,可是一个班一个老师实在是太辛苦了。连轴转,不是嘴巴受不住,而是人受不了。所以赵元庆忙报告周良武说:“周兄呀!你还得招聘老师啊!只怕我们俩口子吃不消啊!周良武连忙答应说:“好,我马上想办法,你们先坚持一下吧!”
不说这里开始上课了。回头再说说钱树林。
钱树林当副校长那全是挂名的,他不拿工资。可是他得对赵元庆负责。赵元庆两口子都去学校了,家里怎么办?所以他得负责他们家生活。首先是吃饭的问题,两口子都上课,可不能再起炉灶。所以他得动员老婆孙福玲负责他们的三餐饮食;其次还有一个小外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