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反思怪反向输出!
认识王楚阳的人可就多了。
欢呼声不断。
很多人还专门为了王楚阳,去看了《暮光2》发现王楚阳不是男一而是男二,还打抱不平。
因为这方面的评论太多,提莫都在考虑《暮光3》的剧本要不改一改。
不过,当歌曲名出现在屏幕上时,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电视前的观众,都很惊讶。
歌名《爸爸妈妈》,米国歌迷看不懂。
但下面的翻译看得懂。
专门用中文歌唱一首给爸爸妈妈的歌吗?这小子看起来还不错的样子。
“我曾经很想知道
同样的话要说多少次才好
那些再三强调的老套
长大了才知道是不是需要……”
米国观众不知道什么意思,只能去听好听不好听。
王楚阳的唱歌风格,他们还是挺接受的,而且这曲子风格也挺少见的,很多人听得摇头晃脑。
其实,这一期,韩舟决定要表演的歌曲,还是和电影行业有关。
在好莱坞这边,华人以前很少出现在电影里。
后来逐渐开始出现了,但却是一些奇奇怪怪的角色。
最近随着华国电影市场的爆发,大量电影公司要赚钱,所以开始塑造一些好人华人角色了。
但,这不代表着他们没放弃作妖。
一开始,他们开始邀请大量的华国女影星,参加他们电影的角色,甚至给华国播放特供版。
这种行为,给华国影迷骂的哟。
但华国影迷显然没意识到,自己无意之间抵御了某种奇怪的文化入侵。
然后米国电影开始发生变化了,他们换了个手法。
在一些电影中,塑造华人角色时,总是很奇怪。
要么爸爸是坏人,要么没爸爸,要么是直接展现父权压迫。
在很多时候,大家潜意识里面有一条这样的等式。
“父亲,约等于父权。”“父权约等于上位者压迫。”
这种哲学思维的分析满大街都是,而很多电影也在展现这一点。
这种东西多了后,会给很多华国影人一种错觉“爸爸不是好东西”会给米国影迷一种错觉“华国人好像也没有爸爸”。
韩舟要让米国影迷适应华人角色,只是添加角色还不够。
还需要让米国影迷明白华国的一些文化。
比如家庭概念,比如父亲的角色。
华国的父亲,一般是隐忍而沉默的顶梁柱,不善于言辞,默默做事。
这种形象如果能梳理成功,会让米国影迷意识到,电影里出现一个华国中年男人时,那就是定海神针出现了。
而这种概念植入成功后,就会引申出一个概念,‘电影出现华国中年男人,等于出现了不是救世主胜似救世主的角色’。
要是完成了这个概念的植入,别说新世界的电影会大行其道。
以后米国人拍电影,都得老老实实请华国演员来出演类似的角色。
这种东西在商业片中是最容易形成的。
韩舟对于这个过程称之为‘冒险小队角色重分配’。
而对于这个形象的宣传,毫无疑问网络本身要比电影快。
而歌曲,很容易传达这个概念。
王楚阳唱的时候,米国歌迷都在看字幕一边自己理解:“爸爸妈妈给我的不少不多
足够我在这年代奔波
足够我生活
年少的轻狂不能用来挥霍
也曾像朋友一样和我诉说
爸爸妈妈总说经历的坎坷
是度过青春的快乐
这时候这个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