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危言耸听
名,提高片酬,是不会让演员出现在演职员表里的。
可是后来制片厂发现,观众会为了某部电影里熟悉的面孔,而为他剩下的作品买票,就主动在演职员表里加入演员的名字,并且开始宣传演员。
到了后来,干脆通过霸王合约,直接让演员重复演某一类角色,比如程龙和李连结只演动作片、功夫片,周星池只演喜剧片,成为一块招牌,让观众一看喜剧片有周星池就买票。
如果某个演员演的某个类型片连续失败,就会被制片厂放弃,不会再有机会了,这是当年的一个缺陷,不过现在制片厂无法控制演员了,行业也不需要这样。
我们内地现在就缺有号召力的类型片的演员,这也就是港星有票房号召力的说法。”
简单来说,就是类型片演员,现在的程龙,李连结,周星池,后来的吴经,沉藤,黄博,徐山争他们。
也恰巧,这些人才是最能扛起票房的。
这不是偶然,而是好来坞近百年的经验。
捧演员肯定是要捧,演员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但是这个捧,跟影视公司捧自己人,不是一个意思。
比如沉藤,等他长残了,王寻就会捧他,提前扛起喜剧片的大旗。
这是明星制,指的是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而不是空有名气的演员。
后者也就是和我们俗称的“明星”,这和明星制没关系。
不过,王寻这段话,却让钟丽芳有些费解。
她皱着眉头,澹澹提问道:“这不就是现在的行业?
如果程龙这样有号召力的演员越来越多,观众也认为他们,投资商全都找他们,只看明星不看电影质量呢?”
钟丽芳不亏职业经理人,这嗅觉。
不过,这说得怎么那么耳熟?
王寻挠了挠鼻子,笑着道:“这就涉及第二点专业化了,电影工业专业化程度决定了行业的普遍水准,哪怕是一部烂片,都烂在一定水平线上。
国内这几年票房随着电影院的增加会越来越高。
但是设备、技术、人员等各方面水准并没有得到多少提高。
如果把电影比喻成电脑,我们不是没有设备,也不缺硬件。
但是软件条件呢,幕后人员的技术就是跟不上。
现在大家拍电影,就是各玩各的,全都是家庭小作坊的模式,哪怕大制作都是这样,无法提高行业的制作水平。”
说直白点,专业化是保持底线的,拉高平均水准的,烂也不至于烂到太离谱。
喜剧片的底线要是有《分手大师》那种水平,就特么好了。
可惜,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的《恶棍天使》。
国内好电影不少,但是很难做到专业化。
有一方面根本原因就是:家庭小作坊模式。
哪怕过几年上市了的华艺,就影视制作来说,也就是个大一点的作坊。
张一谋一撮人,冯裤子一撮人,吟诗小达人一撮人,贾科长一撮人。
百花各自放,互相都很熟但是从没有电影方面的往来。
各自玩各自的,让行业成了一个个小团体,小山头,水平参差不齐。
就跟两夫妻各玩各的一样,怎么能生出孩子呢?
当然制作之后,剩下的就是营销了。
这一点国内不输好来坞。
甚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简直是牛逼到爆炸!
一个流量明星可以一年365天躺在热搜里。
别说新闻了,就是骑个自行车、换个发型都能上热搜。
甚至随便出现在户外哪里,乃至今天吃了米饭,明天吃了面条,都可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