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战略会议(下)
湾湾才2000多万人,连最基本的电影工业都建立不起来,学好来坞是行不通的。
我们内地的情况跟湾湾几乎是一样的,张一谋导演的《红高粱》拿到金熊后,无数导演就是冲着国外奖项去的。
第六代导演群体有一学一,让艺术片成了主流。
但是我们跟湾湾不同的是,我们这边对好来坞电影卡得比较紧,不像湾湾大门洞开,对好来坞没有丝毫限制。
否则我们的遭遇也跟湾湾电影一样,整个产业崩溃!”
汐姐摆了摆手:“但是侯导的名字,已经写进电影史。
五十年后,他们的名字还会在,他们的作品会成为代表这个时代的华人骄傲。
到那时候,一时一地的票房得失,谁还会在意呢?”
王寻冷笑反驳道:“一时一地的票房得失?
事情没那么简单的。
现在湾湾年轻人看好来坞电影,看核国电视剧,喜欢核国明星。
汐姐,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湾湾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后,不会以华国为荣,不会是华国人为荣。
而是以核国为荣,甚至恨不得变成核国人!
我们内地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年轻人看好来坞电影,看核国动漫,看偷国电视剧。
如果这么发展下去,华国文化怎么办?
我们这个民族多灾多难,能够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
是我们的文化。
想毁灭一个民族,就先毁灭其文化!
如果我们的后辈不以我们的文化为荣,那我们这个民族就失去了凝聚力!”
汐姐微微抖了一下,脸色变成惨白色,但依旧嘴硬道:“我并不反对商业,是反对过度商业化。
香江电影辉煌一时,号称东方好来坞。
但香江电影过度商业,跟风特别严重,最终导致整个香江电影崩盘。
现在我们内地也这样,李按的《卧虎藏龙》火了,于是就有了《英雄》、《十面埋伏》,吟诗小达人导演也准备拍《无极》。
乌尔善的《脑海中的橡皮擦》火了,一堆人跟爱情片,我们正在走香江电影的老路!”
王寻点了点头,在20世纪90年代初香江电影的黄金时代,不少制作公司只图眼前票房,粗制滥造,而演员疲于奔命应付了事。
在当时,一部电影常常半个月拍完,没有剧本,全靠临场发挥。
甚至一部僵尸片成功,接着就拍100部僵尸片;一部英雄片成功,接着就拍100部英雄片。所以程龙说,越来越多的粗制滥造、跟风模彷之作严重败坏了观众胃口,也让电影必然走向死亡之路。
跟风严重确实是香江电影衰落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真正导致香江电影崩盘的是本土市场太过狭小,严重依赖海外市场。
偷国、弯弯市场曾是香江电影的主要出口市场,不过80年代后期港片泡沫化,湾湾观众对其兴趣大减,加上好来坞电影入侵,90年代香江电影先是丢掉了偷国市场,紧接着又丢掉了湾湾这个最大的外埠市场。
失去外埠市场,而香江电影的制作成本又居高不下,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再生产,因此整个市场迅速崩盘。
王寻重生这么多年对香江电影有些研究,笃定地说道:“香江电影确实是一个教训。
不过好来坞也跟风,但绝对不会这么一窝蜂地上。
好来坞六大电影公司对电影有科学的市场需求分析和评价体系,而这个是我们最缺乏的。
因此我们必须向好来坞学,建立起我们自己的电影工业。
这非常困难,可能需要一二十年,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