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助产钳和挪威人
在她踩着鼓风机的时候。
失策,下次应该找长毛萝...也不行,还是小毛萝吧。
小毛萝精明,心思多,做助手的时候好好训练一下。
就是她力气太小,好在马上就有一批童工,人手不足的问题迎刃而解。
铛!
铛!
面对无比恶劣、沟沟坎坎、呼之欲出的超高难度挑战,黑发的小铁匠顶着强力干扰完成了初号钳的改进!
等温度差不多,冯道夫收拢了杂念,拿起了钳子夹住一块生铁。
妇产用,考虑到使用环境,助产钳体积越小越好,所以没有选强度不够的铸铁和熟铁。
冯道夫这次要使用擦渗工艺。
炒铁法+灌钢法是官家才有人力组织的生产模式。
对于五湖四海的小手工作坊来说,擦渗钢就是一个很好的平替。
在熟铁或低碳钢锻坯上,擦上或淋上一薄层生铁,利用生铁的碳原子来进行高温固体渗碳,给表面强化变得又耐磨又有韧性。
是一种将锻造、铸造与热处理三结合的形变热处理复合工艺,流传了千百年。
节省工时工序的同时,也有渗碳能力较弱、质量难以控制、不够均质等缺点。
只能给生活用具强化强化,不适合用来做兵器,但可以给札甲的甲片做一个表面硬化,单片强度高了,能减少甲片总数,减轻整体的重量。
以助产钳的用途,表面硬化一下就够了。
家里熟铁生铁都不缺。
特别是生铁,都快堆满一地窖了。
罗马时代因为缺少了利用生铁的技术,把生铁叫做猪铁,炼铁场渣山上丢弃了大量的生铁。
也是因为无法合理利用,炼铁的时候肯定得尽量少制造生铁,于是这个原因也限制了欧洲的炼铁炉的继续变大。
持续优化的结果,就是可以实现重复使用和不断生产的卡特兰锻铁炉,然后就是近代冶炼史。
铁匠以前积累的生铁存货,现在方便了冯道夫。
冯道夫左手夹着生铁,不断的擦着熟铁助产钳的表面。
这一步工序非常需要经验。
没有经验的冯道夫,却发现自己似乎隐隐把握这个过程。
这一次比上次锻打熟铁钐刀强烈许多,或者说制钢加成本来就是只有在‘制钢’的时候才能最大化。
原本是战争迷雾,铁匠只能依靠经验来判断哪里有没有擦上碳,哪里擦的有没有多了。
现在有了制钢+150%的玄学金相感应,胚件的渗碳情况就跟开了全图挂似的,冯道夫把控精准多了。
哪里露白蹭哪里。
我就蹭蹭,不深入。
给全身蹭了一圈,留下了自己的碳痕迹,冯道夫满意的夹着胚件放进水里。
滋!
高温的胚件进水淬桶中,瞬间有大量水泡翻滚。
冯道夫死死盯着胚件,玄学感应最大化。
500℃......400℃......350℃......
300℃!
冯道夫立马提起了胚件,连贯的再没入进了油淬桶,做水-油的双液淬火。
先水淬快冷,再油淬慢冷,组织应力与热应力都比较小,强度韧性兼得。
缺点就是操作难度大,要是温度没把握好,那就是强度和韧性都没有。
尤其使用的还是擦渗工艺,渗碳不均匀,温度再没把控好,很容易淬成碎冰冰,非常考验经验和技巧。
玄学感应够给力,淬火过程有如神助,冯道夫一次成功。
给胚件脱脂清理,冯道夫稍稍精调了一下,一把碳钢助产钳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