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廷议
削弱,恩养在京,现在提出起复,岂不是荒唐?
这两个人选,是一定不会被朝廷通过。石星这一手,玩的是拆屋开窗之计。我说开窗,你肯定不答应;但我要说拆屋子,你就允许我开窗了。
果然如石星所料,朝中大臣都被这个奏本里破釜沉舟的气势惊呆了,不知他哪里来的这份心气。石星趁机把郑昆寿的哭诉讲了一便,朝中大臣多少都知道这人的事迹,纷纷默然不语。反对者们看到在道义上已无法阻止,只能继续搬出“朝鲜敌情不明”的理由,说如果贸然前进,只会和祖承训一样遭遇失败。
石星早等着这句话呢,他嘿嘿一笑,拿出一份报告给大家看。大家一看落款,薛藩。
这份报告是薛藩返回北京途中写成的,在壬辰战争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它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朝鲜对中国的战略意义,明确提出“夫辽镇京师之臂,而朝鲜者辽镇之藩篱也”,属于必救之地;第二部分则是讲述在朝日军与朝鲜军民的动静,指出日军嚣张跋扈,却立足未稳;朝鲜军民“彼国之人,莫不以恢復为念,誓不与此贼俱生。乘此人心,加以精兵,与彼夹攻,则倭奴必可计期勦灭”。正是发兵的好时机。
在第三部分,薛藩还根据朝鲜战场的经验,指出“北人善於御虏,南人善於御倭”,建议多多调派南兵入朝,并多造鸟铳、藤牌等装备,来应对日本人的铁炮战术。连如何对付日本著名的三段铁跑战术,他都提出了建议。
在石星的授意下,薛藩还特意表扬了沈惟敬两句,说他单身入敌营,争取来五十多天的缓冲期。
薛藩的报告详尽、缜密,极富说服力,折服了所有人。最顽固的反战者,此时也只能嘀咕两句“战争有风险,用兵须谨慎”之类的警句,再提不出任何有建设性的反对意见。
万历皇帝对这个结果大为高兴,下旨说老石你是个好样的。
石星确实是个好样的,他这一次先是激情攻势,又是理性辩白,数路并发,攻势绵绵不绝,于无声中便把反战者的舆论消解于无形,可谓是精彩至极。
他能够取得胜利,最关键还不在这些手段,而在于合乎上意。对朝鲜用兵,一开始就是万历皇帝提出的方针。他虽躲在宫内不与大臣们相见,却通过石星,逐次往朝鲜添兵,把中朝、日的对峙长期化,日常化。反战者们就象是温水里的青蛙,温度上升而不自知,等到石星最后法出雷霆一击时,他们发现大势早已悄然逆转,出兵朝鲜已是弓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行人司行人职薛藩为倭情狡猾可忧调兵征讨当急幷陈防御一二事宜以备圣明採择事先该兵部虏叛交訌倭情叵测恳乞圣明亟遣文武大臣经略征讨以弭急患事奉圣旨朝鲜被倭陷没国王请兵甚急旣经多官会议探听得失咨行礼部以职藩题差齎勅宣諭朝鲜国王职钦此钦遵卽驰到朝鲜开勅宣諭该国君臣莫不感泣咸谓「皇恩垂恤小国眞若覆载之恩」而引领王师又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据其君臣哀吁迫切之辞及目覩困苦流离之状诚有存亡係於呼吸之间顾事势之可闷者不在朝鲜而在吾国之疆埸职愚之所深虑者不止疆埸而恐内地之震动也其调兵征讨可容顷刻缓乎职请料其必至之势及务当兴兵防御地方事宜为我皇上陈之夫辽鎭京师之臂而朝鲜者辽鎭之藩篱也永平畿辅之重地而天津又京师之门庭也二百年来福?浙常遭倭患而辽阳?天津不闻有倭寇者以朝鲜为屛蔽乎鸭绿一江虽有叁道然近西二道水浅江陜马可飞渡其一道东西相去不满二箭之路岂能据为防守若使倭奴据有朝鲜则辽阳之民不得一夕安枕而卧矣风汛一便扬帆而西永平天津首受其祸京师其震惊否乎职不胜其私忧过计足跡所至震卽详询博访又差人直至平壤地方哨探据其还报皆云倭寇各占人家妇女配为室家缮治金房多积粮草为久住之计添造兵器搜括民家弓矢??为征战之用此其志不在小也臣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