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希望的泡泡
这么回事。”
忽然,那三十二艘飞船中有一艘的尾部冒出两团蓝光,船身微微动了一下。其他飞船尾后也相继冒出两团或四团蓝光,船身也微微动了一下。随即蓝光熄灭,船身恢复稳定。泡利解释说:
“三十二艘飞船是联动控制,以中心放射源为原点,保持严格的球面形状。如果有微量飘移,电脑会自动指挥飞船的微调系统点火,精确校正飞船方位。”
对现场的视察很满意,姬人锐和楚天乐都没提出什么意见。于是,一行人乘“宇宙虫”离开这里,前往六万千米之外的月球背面,实验指挥所就设在那里。这会儿,日、地、月不在一条直线上,月球背面(即永远背对地球的那一面)大部分沐浴着阳光,像一只亮闪闪的金盘悬在天幕上。不过,这只金盘上满是疤痕,有众多环形山,但更醒目的是众多的“海”,如科罗廖夫海、齐奥尔斯夫斯基海、门捷列夫海、阿波罗海、莫斯科海等,它们都撒在金盘的盘面上。楚天乐贪馋地看着,熟练地为妻子指认着各个地方,一边由衷地感叹道:
“我观测天文三十年,这是第一次看到月球背面,不过我早在月面图上把它们背熟了。”
飞船在月球背面的中心停下,这儿是一处无名平原,离艾特肯环形山不远。一艘简化版飞船停在这里,上面显示的名字是“女娲”号,它就是三十三艘飞船中备用的那艘。“宇宙虫”号关闭虫洞飞行状态,利用尾部四只“小蜜蜂”的动力,降落在低重力的月球上。走下飞船后,众人才看见指挥所,这是一栋全透明建筑,似乎溶化在阳光中。它呈完美的球形,球体下半部分埋在月岩下。球体里面有二十几个人和一些设备,一架带摄像机的小型望远镜直对着天顶。泡利领着三人穿上太空服,下了飞船,从地道进入指挥所,又脱下太空服。里面的姬继昌、康不名、世通社摄影记者兼播音员霍普斯等迎上来,同客人紧紧握手,埃玛也在远处向这边招手。泡利指指透明的球形房屋,赞赏地说:
“看,康老的功劳。他巧妙借用已经成熟的船壳制造技术,在月亮上因陋就简,用‘女娲’号的激发系统弄出了这个实验室。”
几个人同康老握手致谢,姬人锐说:“你这老家伙真是闲不住啊,跑月球上又鼓捣出这个大泡泡。”
八十五岁的康不名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他激情洋溢地说:“欢迎各位来到科幻时代。这些天在这儿工作,我总觉得自己是在某部科幻电影的场景中。我想,即使人类的最终结局不可改变,我也要感谢二十几年前那锅沸水,让一群渺小的青蛙跳出了人生最高高度。”
姬人锐笑骂道:“你这只老乌鸦,少在这儿瞎激情。先介绍一下情况吧。”
于是,姬继昌介绍了月球基地的准备情况。介绍完毕后,姬人锐问:“我看泡利小组的主力都在这儿。实验必须用这么多人吗?”
姬继昌回答:“不。实验是全自动的,除了摄影记者,只用两人就够了,但伙伴们都不想放过亲眼观察实验的机会。”
姬人锐不客气地说:“那你们还没有习得‘乐之友’的传统。‘乐之友’的传统是,只做最必要的事,只冒最必要的险。”他回头对泡利说,“当然,我知道这种实验很安全,只会激发出柔和的光脉冲,在老康的工厂里,这种激发已经常规化了,何况这儿离实验场地还有六万千米。但既然实验用不到这么多人,就让他们回地球去,包括旁边那艘‘女娲’号。”
泡利立即点头认可,对那些显然心有不甘的手下做了一个坚决的手势,说:“这一鞭抽得对。我、姬继昌,摄影记者霍普斯留下,其余人乘‘女娲’号离开。”
姬人锐说:“对,赶紧回去,还能赶上午夜看直播。”
一个手下沮丧地说:“那可是隔着整整一个月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