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节
但无论如何轻描淡写,山东连着河北,就象天津连着北京那样,是再也清楚不过的事。所以慈禧太后也知道,如今命将代替僧王,主持剿捻的全局,是必须即时决定的一件大事。
说了几个旗将,这也不行,那也靠不住,慈禧太后不耐烦了,“别再提咱们的那班旗下大爷了!”她向恭王说,“我看,还是非曾国藩不可。”
这是每一个人心里都想到了的人。但刚刚发生过蔡寿祺那件隐隐然曾指责恭王植党,结曾国藩和湘军以自重的大参案,谁也不肯贸然举荐。恭王尤其慎重,一接僧王阵亡的消息,就考虑过此事,他认为曾国藩是接替僧王万不得已的人选,能够不用,最好不用。现在虽奉懿旨,却仍不能不陈明其中的关系,万一将来曾国藩师老无功,也还有个分辩责任的余地。
“回奏两位皇太后,”他慢吞吞地答道:“曾国藩今非昔比了。他也有许多难处,怕挑不下这副千斤重担。”
“怎么呢?”
“金陵克复,湘军裁掉了许多。他手下现在也没有什么兵。”
“兵可以从别地方调啊!而且李鸿章不也练了兵了吗?”慈禧太后又说,“就照去年秋天那个样子办好了。”
“是!”恭王口中答应,心里不以为然,但目前已无复过去那种犯颜直奏,侃侃而谈的胆气了,所以先延宕一下,作为缓冲:“容臣等通筹妥当,另行请旨。”
在奏对时一直不大发言的文祥,觉得此时有助恭王一臂的必要,因而也越班陈奏:“请两位皇太后,准如恭亲王所请。僧王殉难,关系甚大,除了军务以外,以僧王威望素著,凶信一传,民心士气,皆受影响,都得要预先设法弥补。谋定后动,庶乎可保万全,此时不宜自乱步骤。”
“对了!安定民心也很要紧。不过现在也没有什么从长计议的工夫,你们连夜商量吧!
明儿上午‘见面’,就得‘寄信’了!”
恭王退出宫来,立即派人把吏部尚书瑞常和朱凤标,户部尚书罗惇衍,兵部尚书载龄和万青藜请了来,就在军机处会谈。找了这些人,要谈的自然是调将、筹饷和练兵。未入正题,先有无数嗟叹,瑞常尤其伤感,不断挥涕,讲了许多僧王的遗闻逸事,然后又谈恤典,又说捻军所经各省的地方官,未能拦截迎剿,以致僧王轻骑追敌,身陷重围,应该有所处分。
这样扯到旁枝上谈了好半天,暮色已起,宫门将闭,恭王不得不拦住话头,宣示了懿旨,问大家有何意见?“也只有曾涤生的声望,才能压镇得祝”瑞常问道,“那么,江督谁去呢?”
“上头的意思,照去年秋天的样子办。”
去年秋天朝命曾国藩赴安徽、河南边境督师会剿,是由江苏巡抚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漕运总督吴棠兼署江苏巡抚,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吴仲宣已调署两广,目前虽未离任,不过说起来以粤督兼署苏抚,体制似乎不合。”
大家都点点头,但谁也不开口,吴棠是慈禧太后的人,他的出处以不作任何建议为妙。
“博川!”恭王看这样子,便问文祥,“你看苏抚该找谁?”
“内举不避亲,刘松岩。”刘松岩名郇膏,现任江苏藩司,与文祥是同年,所以他这样说。
这一说,大家也都点头,刘郇膏一直在江苏,颇有能名,现任巡抚升署总督,则藩司升署巡抚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文祥又谈到吴棠。他已调署两广,但以彭玉麟继他的遗缺,却一直不肯到任,因而吴棠也就走不了,两广总督一直由广州将军瑞麟署理着。这个虚悬之局,不是长久之计,而关键在彭玉麟。他问:“彭雪琴到底怎么个意思呢?如果他一定不干漕督,不如趁此另作安排。”
“你看如何安排?”
文祥不曾开口,宝